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HAPPY BIRDS (八年級)
以創意發想-「美好生活提案」為經,「生活小吃質感變身」為緯,協助學生去蕪存菁,整體課程如何成形,協助學生探索及瞭解,讓學生從活動中去獲得「美」裡面所包含關於色彩、比例和質感…等的創作經驗,轉變成為國中生版的「美好生活提案」
生活的質感
觀察教室空間及學生身邊現有的東西,利用視覺跟觸覺來初步認識「質感」的概念,再使用輕黏土拓印物件的表面肌理,藉此能更清楚的看見表面材質的變化與異同。
質感拼布
帶領學生使用觸覺、視覺觀察質感。自然物、人工物,也可以是自己製作的創造性質感,並在最後全班能共同製作幾組質感拼布。
質感力-九年級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 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觸動人心
本課程以衣物織品的質感發現與體驗為出發點,建立質感意象的概念,並結合「毛巾」這項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安排觀光工廠的參訪與實作,讓學生探索柔軟、蓬鬆、舒適質感的布料如何產生,了解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才會有好的品質。最後進行簡單的軟性布料應用活動,提升孩子對質感美感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