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使用簡單質樸的陶土,創造各種不同質感。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認識水泥花器製作,利用校園開花植物,營造生活一角落的美好。
透過校園質感踏查,觀察、探索質地的特色,豐富生活美感經驗。並利用線繩、舊衣設計書衣,實踐質感的多元表現。
從對生活中的器皿感受,到學習比對不同樣式的質感呈現出來的感覺,試著從每一位學生所感受的感覺,找出可實驗或者是嘗試的材料,製作出一個有感的盆器。
以創意發想-「美好生活提案」為經,「生活小吃質感變身」為緯,協助學生去蕪存菁,整體課程如何成形,協助學生探索及瞭解,讓學生從活動中去獲得「美」裡面所包含關於色彩、比例和質感…等的創作經驗,轉變成為國中生版的「美好生活提案」
觀察教室空間及學生身邊現有的東西,利用視覺跟觸覺來初步認識「質感」的概念,再使用輕黏土拓印物件的表面肌理,藉此能更清楚的看見表面材質的變化與異同。
帶領學生使用觸覺、視覺觀察質感。自然物、人工物,也可以是自己製作的創造性質感,並在最後全班能共同製作幾組質感拼布。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 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以手抄紙作為質感經驗,混合回收的紙材與校園環境內的植物、花草…製成有溫度的明信片。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
從器皿觀察分析紙張特性與功能的關聯,透過手抄紙與異材質重製,連結自身經驗。
藉體驗任務質感觀察形成經驗與記憶。聚焦生活中接觸到的紙張,根據質感與用途、分析並描述其感受或故事,最後收集媒材製作手抄紙,表現之前習得的組織構成概念來進行手札本製作。
觀察、體驗生活中質感的表現,接著分組討論出可運用的質感材料進行手抄紙設計。
透過綴疊化設計形式,觀察質感的再生樣貌,並轉換為線條,做為佈置品印花設計。
將原本僅屬於觸覺的質地素材,更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再造與造型編呈,讓學生體驗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具美感的體驗過程。
聚焦「食物擺放的配置」與「容器質感與食物的關係」的練習,經由桌面上整體的構成關係與質感配置,連結美感經驗與生活。
本課程以衣物織品的質感發現與體驗為出發點,建立質感意象的概念,並結合「毛巾」這項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安排觀光工廠的參訪與實作,讓學生探索柔軟、蓬鬆、舒適質感的布料如何產生,了解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才會有好的品質。最後進行簡單的軟性布料應用活動,提升孩子對質感美感的素養。
以磨石子杯墊製作教導學生對於質感中肌理與層次的認識與理解。
北港國中地處台灣民間信仰重鎮北港鎮,深厚的歷史文化脈絡給予民間藝術極佳的靈感與舞台;本課程以花燈製作為主軸,帶領學生用美感的角度一探傳統技藝的光輝,並探索將傳統技藝轉化成當代的語言。
藉由讓北港街區的色彩屬性分析其優劣並產生美感變化,從中得到質感提升的美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