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並發現環境不美的原因,並且能藉由對環境色彩以及文化背景以及色彩屬性的了解,改善環境不美的問題。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透過實際校園設施色彩的改造行動,彩繪實做,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討色彩如何與周遭環境達成和諧感,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學生抽選色彩後,用平塗的方式記錄校園色彩
從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思考色彩的多元差異與意義。
能對自己的色彩創作進行闡述與反思討論。
觀察日常生活服飾搭配的色彩,探索其美感。
給予學生色彩意象的觀念,討論出符合媽祖文化又具美感的色彩,完成指定的香火袋圖案。
以色彩美感概念,進行與學生的互動對話,運用色彩典範案例,使學生明瞭色彩美感所需的條件與方法。
以「色彩」構面為主要教學核心,透過色彩探討沿岸海與人之間的關係
透過實地走訪旗山老街,以色票比對建築、招牌、雨遮等色彩,使學生覺察環境色彩,引導學生進行配色實驗。
請學生討論飲料包裝盒其顏色配色,尋找是否有其他配色的可能方案,並製作出來。
以「色杯杯」實作活動,整合色彩構面的學習歷程,讓學生瞭解色彩配色的合宜價值。
觀察生活中的環境色彩,運用色彩搭配創作個人旗。
1.\t對於logo能解讀並說出其特點及優劣。2.\t能觀察蒐集當地環境中的色彩,並建立色彩庫。3.\t對於現有logo能提出合乎美感要素以及地方特色的改進意見。
本課程由具體可見的生活物件開始,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如何默默地發揮力量影響每個人生活。
以學生生活的澎湖社區為色彩基礎,讓學生瞭解花磚的構成與色彩如何與當地建築融合、達到適切的色彩運用。
本課程以色彩構面呼應 108 課綱之素養導向,連結學生於七年級所學習的色彩學基礎知識,以「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過程影片為引導,使用日本色研 PCCS 色彩系統之「129a 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教學模式,針對校園各角落嘗試進行關於校園色彩合宜性之「調和的色彩」的觀察與實作探索研究。
透過廣泛的觀察,重新面對色彩,並藉由觀察、收集、分析、解構與重新的構成來認識色彩,建構屬於基隆海事的「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