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環境議題跨領域結合食農教育、擺盤、擺攤、企業識別概念,帶入美感教學,最後於園遊會中呈現出環保手作市集的風貌。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比例
本課程讓學生深入理解,比例及構成的美感經驗,且能意識到版面編排在美感與訊息傳達上的重要性。
學生透過紙箱嘗試切割空間,運用比例與模矩分配空間。
從動手做的過程中更能實證良好的「比例」關係對結構體的重要性。
討論樹枝線條的過程中,延伸至樹枝的比例選擇與裁切,感受不同樹皮的材質感覺,找出最舒適的質感、最合手感的比例。
藉著切、削、磨…等處理方式,在取捨間感受最合宜的比例美。
體驗設計規劃與杯子和飲料搭配的生活物件,達到比例美感於生活中的實踐。
透過墨色的深淺表現點線面的構成,邊框的選擇和宣紙之間的比例構成,設計成書籤小卡。
將原計畫比例相關的其他概念簡化,再導入服裝穿搭的課題,並強化比例在生活上的重要性與運用。
讓學生討論營養午餐的美好想像,學習美感構面中比例要素,嘗試設計出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午餐盒。
透過擺盤練習了解比例的美感與構成美感的搭配
學生實際觀察比例的合宜與美感,找出適合自己的色彩比例。
利用比例分割來修飾身形比例缺點,合宜服裝比例彰顯身形特點。
從削樹筆與掌握筆之間反覆感受,除了期望達到美的比例的樣貌,也希望能削出握在掌中的舒適感。
從生活中的物件比例測量,進行色彩的比例配比,重新體認比例的特性,以及在視覺上呈現的美感效果。
透過校園廢棄樹枝的長、短、粗、細感受美感比例,關注自己手的大小及握筆姿勢,及使用所需的曲線比例關係。
從丈量身體、傢俱、空間長度,覺察身體比例,到傢俱和空間比例的關係,發現三者間的關聯性。
透過杯套製作讓同學構思體驗美感要素比例運用。
了解服裝設計的搭配及比例的美感形塑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