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從學生頭痛的筆記切入,以構成為主軸,透過操作紙張版面的書畫構成,從中了解美感的構成構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構成
以日常接觸的文與書桌出發,分析物件構成元素相互關係,排列組合成美感擺盤。
觀察校園場域色彩,並根據場所精神配色、造型,以黏土製作符號元素裝置於盒中。
透過分析建物的構成美感,讓學生改變文字筆劃配置,將文字轉化成微雕塑。
利用光源進行動態創作,探索光影塗鴉結構與風格,進行構成的思考與實驗。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
採擷校園建物剪影、收集校園植物押花,利用藍晒與投影觀察人工與自然的造型構成,最後雕刻自行設計的圖形進行投影。
運用組字構成,思考與建築本體立面或橫面之間的關係,提出社區招牌的創意構思。
藉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提升收納及空間規劃的概念。從改善自己的抽屜開始,進而改造教室環境。
透過食物色彩的搭配,感受食的美感。接著透過食器的選擇與改造,美的佈置,由小至大去拓展對構成這個構面的感悟力。
透過綴疊化設計形式,觀察質感的再生樣貌,並轉換為線條,做為佈置品印花設計。
透過日常觀察與分析,拆解物品的構成配置,發現構成之美,進行明信片創作。
認識生活中的構成,接著嘗試拆解重組練習,進而應用在個人自傳履歷的三折頁排版設計上。
先從教科書上的內容編排來探討文字與圖片的版面設計與考量,再分析台灣新聞畫面,進而練習版面編排。
配合學校輔導室出刊的小周報,讓學生實際演練構成的編排練習。
聚焦「食物擺放的配置」與「容器質感與食物的關係」的練習,經由桌面上整體的構成關係與質感配置,連結美感經驗與生活。
本課程以葉脈為作品設計主題,從生活環境中植物的葉子為出發點,透過以木材之材料為構圖設計發想,期望從新媒材的動手做體驗中獲得成就感,並感受美就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自我期許透過此課程之引導能帶領學生學會從欣賞自然之美來創造藝術品之美感。
課程將帶領學生分組去觀察日常校園生活中的建築物、常見景物、生活用具等造形的輪廓特徵,並將其的外型,經由點線面的分解簡化,重新構成一個個有秩序的構圖造型,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圖樣的平面造型符號,利用單純的面和簡潔的色彩,從造形複雜、顏色多樣的物象,強調出原有造形的特徵,構成簡明清晰的圖形,建構學校獨特美感課程。
「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運用桌上的花磚杯墊美感設計,製成美感器物──圖花杯墊,學習構成的美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