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構成

解構書封
本課程盼學生重新審視生活中常閱讀的文本,以使用者為出發點,運用平面設計與構成的原則,重新設計出符合內容與主題,詮釋創作表現書封。
好「食」光
讓學生們走進美術教室時能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感受到美感情境空間所要傳達的"美好感 受"同時開始觀察美感情境空間中有那些物件的構成…
字造空間
嘗試拆解文字筆劃線條進行位置的挪動、調整局部物件的的放大或縮小,進行設計草圖繪製,並從中感受物件(線條結構)間的關係是否均衡。
聆聽美感的聲音-構成
本課程以名片排版活動結合美感的理論與日常生活用品,期待學生將使用基礎的電腦操作活動,自由實驗探討各種美感呈現的可能性。並將課程各步驟的美感實驗成品總結整理,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歷程。期望透過實際動手操作,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美感其實是很簡單的一種心意與堅持,只要在生活中多帶入一些對美感的堅持與積極,便能引發未來社會生活美感提升的機會。
構成美感
從名畫及大自然美景的欣賞開始,例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山巒的層次,欣賞並認識名畫。接著導入生活中事務的構成的美感,例如生活中整齊的收納,舒適的擺設,美食的擺盤;認識並欣賞對稱、秩序、均衡等美的原理原則,開始在美的原理原則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拆解,然後進行對稱性、秩序性的、均衡的重組,讓同學們了解到構成的過程。
氰青校樹·光合藍圖
以貼近學生的校園環境、生態為主軸,藉由公民美學與三項「秩序」為核心概念與先備知識,讓學生瞭解「重複的單一元素」、「相異的元素」與「整齊與韻律」的定義,引導學生去思考-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美感定位。
奇觀世界大異想—時光機
運用美感構面的「構成」,利用靜態美感、動態美感、主從關係等,使用手機的攝影功能作為媒材,提升學生的攝影構圖基礎,記錄下學生們在高中生活的點點滴滴,強化學生影像美感能力。本課程設計將從與學生有關的日常生活環境出發,探討美感構面「構成」的形式與內涵,進一步發現與實踐充滿美感的視覺發現。
從整理術到楓城紀事
調整105-2本身研發的構面課程,使課程細緻化又便於複製。以學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習得構成為主、比例為輔的美感力,藉由整理術書籍閱讀和整理盒的利用規劃,意識到其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性,累積整理術的經驗,進而轉移至單色印刷品的版面設計,從立體轉化到平面,形成美感力的學習遷移,經由構成和比例的思考過程,期許學生日後製作各式作業、報告、小論文、簡報等版面設計時,都能有美感的再進化。
從整理術到我的報告
調整105-2本身研發的構面課程,使課程細緻化又便於複製。以學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習得構成為主、比例為輔的美感力,藉由整理術書籍閱讀和整理盒的利用規劃,意識到其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性,累積整理術的經驗,進而轉移至單色簡報的版面設計,從立體轉化到平面,形成美感力的學習遷移,經由構成和比例的思考過程,期許學生日後製作各式作業、報告、小論文、簡報等版面設計時,都能有美感的再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