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 ➤來自高雄林園國小、教授表演藝術課程的許涵宣老師,以「了解自己」、「探索天賦」、「自我檢測」、「開始行動」四個階段來談夢想議題。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2024/06/13 ➤結合智能科與藝能科的跨域教學,以及「微觀尺度」與「巨觀尺度」的轉換,希望能夠帶領國中階段的孩子們感知尺度與生活世界的距離。
2024/06/13 ➤以《安妮新聞》第10期〈再也不能增加的生物圖鑑——瀕危物種紅皮書〉作為媒介,透過閱讀的角度與故事的闡述,帶領學生們觀察這些瀕危物種在整個地球上的關係、所處的位置。
|專題文章|余旻諺|花蓮縣立忠孝國民小學學務主任,擔任花蓮縣藝術輔導團輔導員。
|專題文章|官意千|嘉義市立玉山國民中學,任教國文課、閱讀課,亦教語文資優班,榮獲教育部110年閱讀推手獎。
|專題文章|許涵宣|臺北市立天母國小美術老師,畢業於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舞台設計組。
|專題文章|蘇郁涵|現任新北市立石碇高級中學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簡鴻瑩|臺北市立石牌國中視覺藝術教師,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專長視覺藝術和商業設計。
2024/06/13 ➤來自新北市石碇高中、教授美術課程的蘇郁涵老師,與輔導老師、國文老師組成課程設計小組,透過議題式閱讀、情緒測量與藝術創作,在認識自己的情緒同時找到情緒的出口。
2024/06/13 ➤打破視覺先決的慣性感受方式,以「路上觀察學」角度,帶領學生們走訪高雄美術館,透過聽覺來感受環境、搜集環境音,最後透過寫詩創作方式,呈現自己內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