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七位設計師的成長之路,鼓勵學生尋找自己的夢想,並嘗試接觸相關的領域。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從安妮新聞中了解新聞所要傳達的資訊或議題,進行網路影音新聞的差異比較。
發現不同國家的溝通方式及文化差異,如何正確溝通,學會「我訊息」的表達技巧。
認識安妮新聞的由來及命名方式,找到感興趣的主題,寫下閱讀後的心得及感想。
從安妮新聞的創新、特色標題等面向切入分析,運用Indesign專業軟體完成個人報紙設計。
學習如何有效地閱讀和理解報紙,如何從報紙的各種元素中獲取及解讀的主要訊息。
閱讀情緒探索地圖,藉由看圖說情緒的單元擴展情緒詞彙,將圖案連結至不同情緒。
課程聚焦於心理學,引導學生認識、觀察情緒,進而探索情緒表達、情緒的複雜性。
引導學生以視覺藝術呈現多樣聲音表現,將聲音轉換為畫布上的獨特藝術作品技巧。
觀察、觸摸不同紋路與質感,利用擦印、壓印方式記錄下來,設計一套服裝作品。
搭配合高一地理課程CH2地圖單元和CH3地理資訊兩單元的符號解析,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GOOGLE地圖為例,說明地理資訊系統的原理與分析功能的應用,並且讓學生查詢杭州亞運專項比賽結果,畫出紙本杭州亞運的得牌國家分布圖。
安妮報紙的內容豐富,我決定將主軸放在「閱讀」上,所以,我將閱讀安妮報紙的課程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紹一份「報紙」的基本元素及報紙產生流程,第二部分以「金頭腦」讀報競賽的方式讓學生閱讀理解這份報紙的內容;第三部分,則是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文章深入閱讀。
利用安妮新聞的封面,帶領學童找到及討論何謂「希望之門」,期許孩子打開心中之門,發現多面向的自己。
透過剪報內容了解閱報內容的偏好
藉由安妮新聞<聆聽特刊>,設計自己的情緒圖片。
學生能了解安妮新聞的版面構成與元素。 學生能探究 12.14.期、聆聽特刊安妮新聞的主題。 學生能思考與討論12、14 期、聆聽特刊安妮新聞的圖片蘊含的意思。學生能仔細閱讀每一版面的文字,寫下或說出自己的感想。學生能了解安妮新聞與一般報紙的不同。
本單元課程「這樣的我——個人名片設計」,學生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第15期「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你——周哈里窗」,認識周哈里窗「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四個我的內涵,再透過人格特質桌遊牌卡,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弱勢,藉此掌握個人特質,從而思考未來有哪些潛在的可能性,表達個人展望。
當物理動畫遇上擴增實境(AR)是一個結合物理與美術的跨領域課程,課程前段先教授物理運動原則,如:等加速度、圓周運動、碰撞…等,每個物理主題都用手機實拍逐格動畫表現物理運動原則。然後進入美術的環節,講述平面設計的三要素(圖像、文字、色彩)與四法則(對齊、分開、放大、留白),搭配安妮新聞進班鑑賞閱讀,觀察安妮新聞跟一般的報紙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並試著說出安妮新聞在版面編排上的特色風格。
這期安妮新聞剛好與綜合課本內管理情緒的單元主題互相呼應,主要讓學生能認識情緒,察覺自己的各種情緒,並瞭解到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也讓學生瞭解適當的情緒抒發管道。
透過安妮新聞的閱讀,我們走進一個橫跨時代的房間。學生在線上替房間填色,累積色彩搭配的經驗,並且欣賞經典設計。透過線上三維建模工具Tinkercad,設計出屬於自己最有特色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