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發予同學一份安妮新聞報紙,讓同學自行閱讀後以ORID框架記錄心得、回顧發現、內化學習。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本課程透過閱讀安妮新聞,引導學生整理出設計過程中需涵括的面向,最後完成個性文字設計。
讓學生認識且討論生活中常出現的仿生設計成品,培養用科技增進學習的能力。
用光桌和平板去尋找新的美感,在繪製出觀察的微觀世界。
讓學生實作剪報紙去呈現報紙拼貼創作。
描繪及討論腦海中細菌的造型變化,且僅用鉛筆線條呈現於門牌上。
了解流浪動物問題及防止增生的辦法,再利用剪刀作畫—剪紙的方式讓學生完成海報。
認識科學繪圖,以瀕危動物為主題,利用粉蠟筆、水彩等工具完成作品。
透過活動將安妮報紙融入課程,藉由探索與發現進入報紙主題,激發學習動機與熱忱。
針對不同年級去實踐不同連結新聞與科學與博物館的課程。
以英語認識色彩,再從色彩導向和情緒的連結,且用異材質勞作了解同儕相處原則。
從報紙的圖片與內容去了解插圖與內容的關聯和效果。
認識台灣的妖怪,並利用水墨筆觸去練習,完成一個妖怪創作。
透過肢體表達,加上氣球道具作為輔助,提升表演美感。
透過學習花磚結構去進行花磚設計與孔版刻製,結合學生花磚裝飾校園。
閱讀經典,並從中讓學生觀察城市保存經典,並為此創作童詩。
透過閱讀,了解地球環境的現況與發展,並分組討論思考,如何改善環境汙染與應對方法。
本課程為安妮新聞系列課程,包含:朋友相處小「眉角」、除舊布新大掃除、基本情緒圖鑑、騷擾不燒腦。
以「情緒探索地圖」為主題,畫出自己的色彩,再用超現實的概念進行攝影與作品。
用引導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練習摘要及口語表達,且練習自主閱讀並落實於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