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PBL 課程帶領學生藉由觀察學校生活並發掘問題,反思校園中有哪邊是可以改善的建議。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了解摺紙藝術,並動手體驗摺紙,透過地方妖怪與國族文化、常民文化、藝術文化之間的連結,結合國文教材,觀察文字如何轉成圖像,從抽象到具象。
透過閱讀與輔導遊戲「優點大轟炸」與應用應用「曼陀羅思考法」,讓孩子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貌,發覺更多自己沒想到的優點增加自信心。
介紹透視在空間中的運用,透過2D 的紙張來表現出躍出紙面的立體感,打造迷惑視覺的立體感,並創作出迷你的地景藝術。
探討現今藝文展覽的多元性與可能性,再透過將報章雜誌上的圖片剪下,讓學生認識拼貼藝術。
藉由興趣測驗結果,帶領學生閱讀職人經驗分享,反思自己的夢想職業,讓學生能從中去探索與思考自己未來的模樣。
帶領學生讀報,引導覺察自己特別專注的報章內容,連結生活與自身經驗,後記錄延伸思考及感受。
深入探索台灣妖怪文化其傳說背景及文化涵養,帶領學生使用「4F 反思法」完成學習單,最後將自身精研結合進行設計妖怪角色。
帶領學生探索喜怒哀樂並學習抒壓,再從中反思自己紓壓的空間需求,用繪畫的方式繪製自己的秘密基地。
更深的討論與朋友的相處之道,透過學習單讓學生可以反思自身對友誼的看法,並藉由小測驗來探索自身特質。
將內心深處的抽象恐懼轉化為具象的形象,創作自己的恐懼妖怪,從中理解自己的情感並創造創意的設計能力。
透過「基本情緒圖鑑」認識人們的情緒基本類型,再藉由「Emotion Cards」讓學生練習自我解析並闡述卡片中的場景自己會有那些情緒反應。
學習從生活中發想和用不同角度去思考生活,練習小組討論出改良後的設計圖與全班發表。
從環境保育出發,帶領學生創作環境有關的主題字體設計及插圖花邊等,用不同面向瞭解環保行動。
引導學生以5W1H 判讀假新聞,運用notion練習製作假新聞,進而增加最大眾媒體的認識以及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製作學習單讓孩子以人、事、時、地、物等情境,記錄近期的情緒,再透過「和你聊一聊」與老師同學分享一周的心情狀態,進一步學習包容接納、聆聽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本工作書將從報紙參與教育和美感教育,以及報紙本身的內容設計等各層面詳細介紹《安妮新聞》與美感智能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