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將從美感觀察開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物品和周圍環境中觀察各種不同的紋樣。透過這些
觀察,學會如何辨識、理解並欣賞不同的紋樣,從而培養對美感的敏感度。而後透過實地踏查-
龍山寺,探索傳統紋樣的造型以及紋樣在木雕工藝中的呈現及應用,深入感受傳統工藝所蘊含的
美學價值與文化意義。
在探討紋樣的美感構成方面,引導學生觀察紋樣的幾何形狀、色彩搭配、線條流暢度以及整體組
合方式。透過對這些元素的分析,理解紋樣所表達的構成特質及內涵,並將這些理解應用到後續
的創作上。課程中學生也將學習木雕工藝的基本技巧,包括雕刻、刻痕和上色等,藉由這些技術
的學習讓學生對該項工藝有更深刻的認識及強化其職人精神中的美感價值。
課程末端,學生選用傳統紋樣加上自我發想及創意於木塊上進行創作,創作中不僅能讓學生體驗
到木雕工藝的獨特魅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更能激發他們對傳統藝術和文化的熱愛與
尊重。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能力提升: 學生透過課程的觀察活動,能夠感知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包括自
然界的紋樣、傳統建築的裝飾紋樣等,提升美感觀察能力。 - 技術水平提升: 經過美感技術的學習和實際操作練習,學生能夠掌握木雕工藝的基本技
巧,包括刻線技術、淺浮雕雕刻和上色技法,並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技術進行創作。 - 美感概念理解深化: 通過學習紋樣的美感構成概念,學生能夠理解紋樣作品中的單位形概
念、平衡與對稱、虛實關係等美感概念,並能夠將這些概念應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 文化價值與永續發展意識提升: 透過實地踏查和創作實踐,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並能夠
將這些價值與永續發展目標相結合,促進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傳承,培養了他們的文化和
永續發展意識。
教師課後省思
一開始,很多學生對「傳統紋樣」這個概念沒什麼感覺,只覺得那是廟裡、老房子裡才
會出現的東西,跟自己的生活好像沒什麼關係。但當我們帶著大家去龍山寺踏查時,他
們開始發現:「原來這些雕刻這麼細緻!」、「怎麼這麼多動物和花紋?是不是有什麼
特別的意思?」這時候,學生的好奇心被點燃了。後來,在討論和實作的過程中,他們
開始主動找資料、比對不同的紋樣,甚至在自己的創作裡,試著融入這些傳統元素。不
是抄襲,而是理解之後再加上自己的想法,轉化成自己的創作圖像!
木雕-線刻課程中:開頭,大多數學生都覺得:「這應該不難吧!」結果實際拿起雕刻刀
-尖刀後,才發現刻線要直、刻痕要均勻,完全不像想像中那麼容易。但也因為這樣,當
他們經過多次練習,終於刻出漂亮的圖案時,那種成就感是無法取代的。甚至有些學生
想要挑戰更細緻的雕刻技巧,這就是「做中學」的最好證明!
在整個課程中,我也觀察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速度真的不一樣。有些人拿到雕刻刀,馬
上就能掌握技巧,雕出漂亮的線條;但也有學生一直刻不順,甚至因為害怕刻壞而遲遲
不敢下刀。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完成作品,增加了技術練習的時間,讓進度快的學生可以
挑戰更難的設計,而需要多練習的同學,則能夠有更多時間熟悉工具,慢慢找到適合自
己的方式。這樣的調整,讓每位學生都能有信心完成自己的作品,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而不是被進度追著跑,藝術作品永遠都做不完~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