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在西方遠從古埃及就出現椅子,而東方是從唐朝開始出現。不知不覺中,我們生存在一個充滿椅子的時代。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裡,人均為8-10張椅子都不算多,它似乎成為一種隱形的癮頭,也是人類對舒適追求過頭的表現。
對於這個令人愛恨交加的物件椅子來說,它可以說是最小的建築,也是跟人最密切的結構體,本課程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椅子並加以計算與分析。再用觀察的結果與目前台灣面臨的高齡社會所發現的問題加以比對,也藉由模擬高齡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並試著設計出能解決未來高齡社會所需要面對問題的椅子,考慮到人體工學與適切的應用,並利用結構與構造的技法完成模型,公開發表並解說這個以增進人類福祉為目標的設計成果。

美感預期成果

經由此課程能打開學生的眼睛去觀察,從而發現生活的環境利與弊,並懂得利用設計思考與步驟去解決問題,或是創新解決方案。經由如此跨域的思考方式,包含對於美感觀察、人體工學的認識與工具的使用,期待能外溢到學生未來的生活之中,培養具有設計思考、同理心、系統處理與公民意識的未來國民,也讓學生們能夠在每個觀察與作為上都能表現出對於人類的熱愛。

教師課後省思

在課程中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中椅子的出現是如何改變人類生活,藉由故事的講述學生的接受度非常高,驗證了說好一個故事後,學習就會因此油然而生。學生在對各自生活中的椅子的觀察以及高齡化體驗的反應非常的不錯,總會有些出乎意料的回應。也因為對此議題的熱衷,到了製作資訊圖文與將設計圖立體化就會很順利。對於動手操作一事,學生們很樂在其中,改以珍珠板為媒材操作後,切割的難易度降低,學生在造型上自由度較高。在課程進行時,如果遇到公務需要調動課程時間,學生們表現出的失望神情,我想,讓他們對設計課程能夠覺得有趣與喜愛,也能喜歡觀察與敘述發現的問題,環繞設計思考的初衷算是有達到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