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藉由攝影連結學生與校園的關聯,以「極簡主義」構成為核心概念,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重觀察與發現,學生分組運用取景框發現畫面的構成原則,討論歸納出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格線分割、留白的構成要素,進而以校園建築為探索主體,擷取合宜的構成畫面。第二階段進入探索與創作,先運用「詩心引力」閱讀詩句,練習以「磁性字貼」造詩,培養新詩寫作能力;再擇定個人拍攝的影像照片,藉由聯想學習單發想對校園生活的感受,依主題書寫與照片有連結的詩句,融合校園與自身關係,使影像與文字產生連結。最後運用安妮新聞報紙的排版,練習圖與文編排的色彩、比例、構成,使用紙膠帶、麥克筆等媒材手繪明信片,製作送給學校詩意的影像情書;並於完成後進行組內分享、組間互評、班級展示,以懸掛相片牆形式展出,共創校園風景。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理解構成如何影響美感的呈現,建立構成原則的概念並能有意識地辨識。
  2. 學生能以「構成美的眼光」觀看校園,欣賞並累積審美經驗,也助於解決公共空間的紊亂,提升校園環境品質。
  3. 藉由攝影取景的過程,凝鍊個人對校園的情感,以字寄情發展文字書寫進行作詩,產生對校園的認同感與連結,並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以書寫表現感受。
  4. 學生能運用安妮新聞,練習圖文排版進行明信片設計,喚起自身的「美感需求」素養,提升個人美感感受。
  5. 學生能透過交流與分享,強化構成原則的美感知能。

教師課後省思

以攝影為媒介去接觸構成構面,對學生來說較為生活化的,以極簡主義運用不同的角度視野,觀察日常熟悉的校園,突破一般學生拍攝風景照的慣性,練習以構成原則為主的幾何視角,對學生來說非常新奇,原本擔心外拍的秩序會難以掌控,但學生大部分都非常投入,且因是全校施作共構校園風景照片牆,學生動力會更高。但因為每次皆須回教室上傳個人雲端,每堂課的實際拍攝時間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多,剛好被安排到有連堂的班級,雖看似較連貫,但在上傳時也會因網速或登入造成延誤,實際實作外拍的堂數,多於原本安排的兩堂,有的班級拉到三、四堂。原本是安排學生除了上傳六張指定的構成習題外,另也要全數將拍攝的照片上傳個人資料夾,再次施作會考量調整。

另外,每次出發外拍前,教師會個人投影幾張自己拍攝的照片,及隨機請同學的前次照片做分享,雖然時間很短,但對有助於視覺經驗的積累,是滿值得安排的細節。

影像詩的排版實作有不少調整,因本學期有諸多學校活動,延誤至近期末執行,卡到會計年度關帳,部分材料耽擱許久才送到,但課程已經開始執行,必須想替代方案。因同期有施作安妮新聞,便嘗試結合安妮新聞的美感編排特性,取代標籤貼與色票,讓學生藉由翻閱的視覺經驗,直觀感受具美感構面的編排形式,以報紙版面進行圖文排版練習。

且當初設計課程時,因太貪心企圖使成品能納入色彩、比例等構面,頻繁切換練習工具,變成僅蜻蜓點水,最初有施做到的少數班級容易在步驟上混亂,才調整為著重用詩心引力的磁力字貼練習文字排版,及藉由安妮新聞的色彩、比例編排去感受排版,反而較能因反覆操作同教具且易上手而熟悉,且學生對於安妮新聞直觀可以遵循的圖像編排、更有感也較能有立即的學習成效。

構成是較大的美感構面議題,從課程最前端攝影的構成,到後端影像與詩句的結合,最終整體的圖文排版練習,能讓學生明白構成在生活應用當中範圍廣泛,例如課堂筆記、平面設計、生涯檔案等。學生在最後製作影像詩卡的過程,多數相當投入以個人生活情境的感受,連結所拍攝的校園影像,對於個人的成品普遍有成就感,雖對於能強化文字比例安排的應用仍稍嫌不足,但仍是值得長期每年施作為校園積累風景的課程。下次施作會調整為僅安排在九年級,並於七年級、八年級將色彩、比例的構面以小單元施作,避免太過擔心一次做太大,或是在排版應用可考慮以 Canva 來完成作品,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