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材質用什麼形式呈現才能表現美感?去除視覺上的感覺,以及太過觸覺形的材料質地,如何選擇合宜的材料來表現形體?對國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因為接觸機會不多,不同質感的材料來源就是生活上隨手接觸到的物件。使用最常用的紙類,另外特別準備皮料、木料、金屬類、織品類、塑膠類,體驗質感造成的差異性。不同質感的物件成就的造形也會有限制,從平面延伸到立體的過程,也可以發現材質對於造形的影響。有目的性的質感要如何呈現?在功能性的前提下,可以怎麼利用不同的材質物件當作替代品? 可以選用什麼樣的材質來創造不插電的喇叭呢?

美感預期成果

  1. 生活美學:讓學生注意到生活上美感的問題,讓他們去思考如果他們可以,是否隨時 都能從美感的知識層面上去做合宜的思考,甚至可以動手改變自己的生活周遭,成為有美感的生活,藉著增進學生的美學素養,讓他們成為有美感生活經驗的實踐者。
  2. 材料質感:讓學生了解生活美感的質感影響力,透過不同材質的物件體驗,讓他們感受合宜的質感,不只有助於功能特性的發揮,還能延伸美感的價值,讓生活用品的品質超越功用。
  3. 物件結構:不插電喇叭的功能—擴大手機音效,要考量手機擺放位置、喇叭放置型態、共鳴擴音效果與造型的關係,能夠將功能發揮最大效用的結構,搭配造型美學,成為合宜的生活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質感」這個主題在國中階段來探討,對於教師自己來說,要有些心理建設,一般受過藝術教育的教師在肌理、紋理、質感都會有所關注,但是國中學生在這方面的反應很薄弱,例如形容物體的質感,可能可以說得出來,但要反推用質感來聯想物件或是較為抽象的感覺,就會比較做不到。不過回想自己,也是進了大學,修了複合媒材的課,才比較在意質感的問題,因此,降低標準,會比較能理解學生在生活上對於質感體驗的缺乏。

之前決定利用不插電喇叭當作主題,是因為坊間有不少用陶瓷製作的相關產品,價格不斐,意象中也總是強調高質感。我想讓孩子嘗試製作屬於他們自己的隨身喇叭,不需使用電力,就能達到擴音的功能,且每個擴音器都有自己獨特的質感。而最後的成品也確實讓孩子很有成就感,不同於以往美術課做的作品,這個作品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使用率。

為了避免學生在造型上耗費過多的精神,我設定了以市售飲料杯為喇叭造型(13公分高、直徑9公分)基底,若能改變造型更好,若只能在上面做質感的運用也可以,採買的時候因為條件問題,選擇了有圖案的杯子,我覺得反正孩子回在外層做質感的運用,卻忽略了有些孩子想做透明質感的設計,未來若再實施此課程,應該要採買全白或全黑的杯子當基底。

為了怕材質會造成吸音效果,也建議孩子內層不做質感的運用,或許將來可以將此做為探討的議題,讓孩子尋求利用適當的材質克服吸音的方式。材質的選擇真的非常多樣,我甚至覺得買到的種類不太夠,但是採買過程非常辛苦,如果能有介紹質感或材質的影片,孩子們對於設定質感時所用的材料應該更能鎖定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