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所有的物體都有各自的材質,加上時間的醞釀,佐以天氣、溫度、人為使用而成就不同表情。

首先第一堂課從生活中的物品討論材質與質感的異同。在第二堂課:餐桌風景中藉由蒐集與討論活動讓學生體察更多生活中平常未注意到的質感風景。在對質感有更多觀察後,進一步於第三、四堂課:錫錫相印 以鑄造翻模的技術,將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卻常被忽略的質感小物件重新組合、創作,製作質感小筷架。第五堂課時互相分享交流小筷架創作心得、鑄造技術檢討,並利用時間分組討論分析家居家飾商品型錄當中的質感搭配組合。最後於第六堂課時拍攝質感小筷架商品照,利用與其他異同質感的餐具的搭配,思考如何凸顯小筷架的特色。

美感預期成果

1透過討論與蒐集活動,學生能夠體察到許多平日未注意到的質感。

2開啟審美之眼,能夠欣賞、接納更多樣的質感,或許以前並不認為他們是美的。

3認識金屬錫的特性、認識翻模鑄造技術。

4透過錫錫相印的活動,學習將生活中常見的質感重組轉化為可欣賞的造型。

5藉由餐桌餐具擺設,練習不同質感的組合搭配。

6練習基礎拍攝技巧、瞭解近年重新流行的平拍(knolling)的源由。

教師課後省思

在多種肌理組合的練習上,可以見到同學認真的將質感小組重新拼組,但若將肌理十分豐富的物品組合在一起,其結果反而是減弱的~例如上圖的木塊與緞帶的組合,太複雜了,反而看不清其紋路。
所以在未來的指導中,我將會強調「質感的對比」這件事,有時適度的「空」反而是凸顯主角的最佳方式。

這次的練習,因為擔心限定為「筷架」會造成大家都做平面的物品,所以才開放功能不限定為筷架,結果反而似乎造成大家的困擾、想不出來成品可以作為什麼用途。既然最後大多變成裝飾品,不如還是製作「質感小別針」,另找時間充裕的課程來進行,更可以專心強調質感創作。

質感的範圍很廣,土埆、清水模、紅磚、玻璃、美耐板、壁紙等常見到的牆面材質,都各有不同質感;這次課程要使用同一材質做出不同質感,似乎有點「越級」,可能先來個異材質的質感練習之後,再進行「同材質不同質感」的創作,在思路上會更清楚一些。PS原本初始設計是要製作別針,在錫製品上搭配玻璃小珠子或其他材質,但因為操作時間上的限制而刪除,有些可惜,留待以後進階課程可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