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質感是什麼?質感是視覺、觸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
由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去探索質地的特色,如:粗細、軟硬、溫度、光澤等。
比較質地改變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如:真 實的木頭與仿真的木紋貼皮、造型質樸的石雕與精雕細琢的石像等。
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 庫累積,豐富生活美感經驗。
探索質感的表現,讓學生赤腳接觸不同材質的地面,解放來自鞋襪的束縛,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大地。
由「五官感受」的經驗讓生活「豐富有感」。
觸摸不同質地的纖維,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思索改變與創造的無限可能。
美感來自生活,為了提倡環保永續的概念,結合校園枯枝素材,轉化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
除了思考材質特性、色彩搭配與圖像構成,從日常生活的角落中發現美無所不在,讓生活有感,到感知美感,進而達到美感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從實際觸摸材質發現「質感」,透過五感體驗能豐富感官知覺,從校園環境中探索,發現不同感官帶來的質感層次,
從不同角度觀察我們平時覺得「理所當然」、很少會特別去注意到的角落之美。
探索不同材質的纖維,從觸覺、材質特性與經過處理後質感的前後對比。
最後運用在生活中,為了使樹織的質感設計達到「整齊有序、色彩協調、層次有變化」,
學生須思索材質的表面特性如何加工處理才能兼具美觀與實用,進而思索如何利用質感來提升生活的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課程設計一開始從五感體驗讓學生認識校園之美,從小組分工的團隊默契到任務分工都有進步,
學生能沉浸在體驗中並且開始發現許多校園角落之美,是以往沒注意到或容易被忽視的部分。
校園香氛特調是全新的嗅覺體驗,學生反應熱絡,對於校園植物認識也從形、色辨識增加到氣味的層面。

從質感泡泡單元可以看到學生的許多巧思與用心,例如:有學生收集家中貓咪日常掉落的毛、加上 LED 燈條、在裡面放入苔癬營造自然生態微景觀...等,學生對於自己的作品成為校園一景表示很開心,很積極利用午休時間進行懸掛佈置。

樹杈綴織的創作從一開始鋸枝條到存放在教室,原本很擔心頑皮的學生會拿樹枝玩鬧, 所幸沒有發生擔心的事,
甚至還有學生另外花時間將樹皮處理得相當光滑細緻。
在編織過程中,同組的夥伴也會互相協助,共同解決問題。

由於本次的纖維材料準備得相當豐富,包含棉、麻、絲、毛、混紡及人造纖維等超過 80 種色彩與質感的選擇,
原本預設每位學生至少選擇三種材質,但大多數學生都有 5 種以 上的材料或技法變化,所以做出來的作品都很獨特且質感豐富,未來課程設計也會朝向讓學生有多的材料選擇與部分條件限制,讓學生激盪出更多創新的想法與美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