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他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藉由美感電子書與其他事例引導學生認識觸覺「質感」與視覺「質感」如何與經驗連結並用來傳遞抽象訊息。了解從質感的要求與革新可以看出文明的進步,也能反映時代的價值觀,但最終仍須回歸使用者需求,並考量質感與美感間的合宜度。
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紙」來探索材質之美,從材質實驗中看見偶然形態的美感存在,並思考嘗試以材質表面處理作為設計思考方向,取代現有物件原本的質感的可能性。

美感預期成果

  • 第一堂課【質要告訴你】相異材質比較—從分辨觸覺「質感」與視覺「質感」,增加質感特徵的描述語彙。藉由比較愛馬仕拖鞋與臺灣經典藍白拖功能相似,材質相異的過程,理解材質的選擇會因使用環境、對象而有不同,當然價格也因材質的選擇而有高低。
  • 第二堂課【紙想告訴你】單一材質理解—以紙張為例,從不同面向認識生活用紙的過程,讓學生深入理解質感之美。
  • 第三堂課【紙的表情】單一材質實驗—以紙張為例,體驗質感中的表面處理,並能以能以物理性技術做出偶然型態的肌理效果。
  • 第四堂課【質感的表情】發現生活中相同材質,卻有不同表面處理的方式,改變原來的質感的例子。
  • 第五堂課【質感大改造】嘗試改造現有物件的過程,思考為何要改造所選的物件的原因及改造前後的差異。
  • 第六堂課【質感大改造】分享與心得回饋:統整五堂課的思考脈絡,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並能向他人簡報說明的能力與分享心得感想。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因有前一年度的實作經驗,在課程節奏與執行要求上掌握得較好,多數學生也都能完成課程要求,也因為每堂課都要求完成在課間的小單元,雖然有點趕,但學生反應多是正向的,也覺得上美術課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練習對質感的描述形容,超過90%以上的學生都能分辨「觸覺質感」與「視覺質感」的異同,再用【紙的表情】這堂課紙張把質感的描述形容具體化,透過設計圖,將想表現的質感用紙張做出來,這個課程希望將質感的面相限縮在紙張的視覺感受、觸覺感受,學生能察覺到較為隱晦的質感變化,多數學生回饋中提到剛開始有點想不到主題,但後來參考了別人的就有自己的靈感了,也表示同學間會互相支援、討論。

雖然仍有部分學生無法配合投入課程,但最後的【質感大改造】除了小組報告外,也要求各組須對於報告內容提問,激盪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火花,甚至有些改造的創意想法是可以量化生產的,表示學生是真的有認真思考質感的美感與生活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