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地球暖化日益嚴重,大家也愈來愈重視再生環保,帶學生走入校園,認識環境教育、強化學生環保意識。並提供學生多種資源再製的的藝術作品及生活用品,讓學生從中認識質感,感受美感,進而思考如何用身邊周遭的資源再造美麗事物。藉由親身體驗製作手抄紙的過程,自然而然中產生欣賞與愛惜的心,感受紙類「再生」的力量。
也希望他們透過課程引導操作後,能採取實際行動:像是減少紙張使用、紙張重複利用、少用一次性用品、攜帶環保杯……等。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夠更加了解環保及資源永續的重要性。

  2. 能運用五感觀察生活物品與質感的不同。

  3. 學生能了解資源再運用的重要性與再生紙的製造方法。

  4. 學生能完成具有大稻埕產業特色的臺灣造型手工紙,並寫下自己對於環境保護所獻出何種心力。

  5. 開發出不同的功能的再生紙,並具有環保永續的概念。

教師課後省思

這堂課程曾經有進行過一次,當時有提到幾個問題:
1.廢紙材的問題:
之前會有廢紙材料不夠或廢紙紙質不同等問題。這次請每一組可用顏色分類或材質分類,自行準備廢紙或紙箱,並且先將紙張用碎紙機處理,紙材來源則充足。但要注意學生都多是選用影印紙,這樣質感的變化則會比較少。

2.上課堂數無連排,操作上會來不及:
(1)課程只有一堂課,則老師要在上課前準備許多紙漿,還要分裝,會花費許多時間。
(2)教師班級數較多,每一組的紙漿都不同,則需準備許多水盆(加蓋),而下一次上課就又過了一週,如果是夏天那紙漿很容易壞掉。會希望每班每組都有質感的獨特性,但若班級數多,可能就要考慮老師統一做紙漿,大家在紙的質感上變化性就較少。又或者是每次做完的紙漿就捨棄掉,下一班再換作新的紙漿,但這樣就造成資源的浪費。
目前處理的方式是,可以在課程結束後,把紙漿的水瀝乾,剩餘紙漿曬乾,這樣之後就可以重複利用。

3.這次手工紙採用臺灣造型,整體看起來滿不錯的,只是剩下的碎紙較多,有些可惜,無法全面的使用到,可再改善。

4.這次有進階版種子紙,學生也覺得很有趣,而且可以加入自己想要的花草或中藥草,及不同品種的花種子,都很期待種子發芽的狀況。下次可以延續觀察種植的過程,讓學生更有環保永續的感受。

5.此堂課用廢紙做手工紙,而且把廢紙變得漂亮和有永續精神,是十分有意義的。也可從環保概念、紙類、環保藝術家等切入,最後用臺灣造型呈現,學生回饋非常好,很值得繼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