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青少年正處於情緒起伏的風暴期,許多校園危安事件的肇因之一,源自於情緒的覺察與控管問題。對於自我的情緒管理與同理心的培養,是處於青春期階段的學生所應建立與培養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減少校園衝突事件的發生。而透過人的臉部表情去感知、理解他人當下的情緒狀態,更能有效學習到察言觀色的技巧。
因此,本課程跳脫傳統人像素描的教學模式,將讓學生在課程中同時認識『質感』與『構成』兩大美感構面的美學素養,並且在課程鷹架的逐步建構下,透過人像表情觀察、以及對於情緒的認識,將相關知能融入藝術創作中,期待學生能從中除了習得美感素養之外,也能培養情緒的覺察力,進而建立起對他人的同理心。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將對於質感與構成兩大美感構面,有所認識並且透過實際的創作過程,能將創意理念於作品中發揮。
  2. 學生能利用Microsoft Copilot人像生成技術,獲得所需的AI圖像,並且能應用於藝術創作之中。
  3. 透過藝術創作所融入的情緒課題,將使學生能學會自我覺察與同理他人的情緒。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課程的第二堂課原本只設定為學生透過iPAD,配合所選的情緒主題,設定角色身分須為『自己』(即須符合自己的人像樣貌特徵),嘗試在Microsoft Copilot寫下相關圖像生成指令,並且取得相關圖像後存檔備用。不過在實際教學現場中,發現有部分的國中生仍有青春期的『偶包』形象壓力,無法冒著毀滅自我形象的風險,去創造情緒張力夠強的圖像;另一個遇到的教學困境是,AI生成圖像的取得,須在平板、網路、程式三項因素同時完備之下,才能在該堂課中順利產出所需要的圖像,但實際教學現場往往遇到許多須立即解決的軟硬體問題,會因而延宕了教學課程進度。因此為求課程能順利往後推展進行,教師有修正第二堂課的課程操作方式,增列讓學生也可自由採取上網方式,搜尋合宜的情緒圖像來運用,如此一來便能解決學生害怕形象幻滅而被取笑,或是AI生成圖像不順利的窘境。
  2. 本次課程試圖將情緒議題帶入藝術創作的歷程中,在教學經驗中發現,課堂一至四的學習鷹架,將有助於發展後續情緒臉譜的創作。許多學生從剛開始對於情緒表情的懵懂與無所覺察,隨著教師課程的美感鷹架建構,逐漸能區別不同情緒所對應的面部表情變化,並且能試著選擇合適的材料與加工技巧,讓情緒臉譜作品有成功的詮釋與表現。
  3. 整體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各班學生投入在創作的過程,也願意與同儕交流討論彼此的構思與想法,當然在最後作品呈現裡,能看到許多令人驚豔的學習成果,藉由作品的交流分享,也讓這次的教學成功畫下完美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