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1. 觀察力:環境與植物生長關係、多面向的思考能力:藉由校園踏查、植物採集與描繪、攝影採集,能讓學生學習多樣的觀察環境,啟發對生活環境感知與多面向的思考的能力。
2. 質感肌理:透過實作課程的操作,讓學生對創造平面作品上的質感,感受平面構成更多可能性。
3. 色彩感知與合宜配置力的提升:透過色彩掌控及版畫拓印,思索平面空間色彩配置的相關性,並對色彩配置有所認識,在未來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相關色彩配置能更有感。 4.群體生活的認同感:藉由課程的進行讓學生對校園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養出學生對學校的認同與提升生活中的有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觀察力:環境與植物生長關係、多面向的思考能力:藉由校園踏查、植物採集與描繪、攝影採集,能讓學生學習多樣的觀察環境,啟發對生活環境感知與多面向的思考的能力。

  2. 質感肌理:透過實作課程的操作,讓學生對創造平面作品上的質感,感受平面構成更多可能性。

  3. 色彩感知與合宜配置力的提升:透過色彩掌控及版畫拓印,思索平面空間色彩配置的相關性,並對色彩配置有所認識,在未來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相關色彩配置能更有感。

  4. 群體生活的認同感:藉由課程的進行讓學生對校園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養出學生對學校的認同與提升生活中的有感。

教師課後省思

拓印的第一周可以拆解成兩周,總課程再多一周。
因第一周操作不熟練,因此花了約一半時間示範與說明,加上需預留時間整理善後,因此學生練習部分稍嫌匆促,此部分宜再拆解成兩次,一周為工具使用加上 a 植物圖像──單色背景+植物葉脈練習,比對第一周博物學觀察與紀錄描繪,感受葉脈實物、描繪與版畫拓印結合色彩之後,彼此之間有何差異性。葉脈拓印第二周則進行 b 植物圖像──疊印及 c 植物圖像──三色套印──輪廓鏤空、植物葉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