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現代人對於傳統文化關注相對以往投入及關切較少,更別說去領略其中之美;在設計課程之初便希望為傳統文化掀起一角,讓學生透過此單元認識傳統技藝的奧妙;加以近幾年野餐及露營風氣很盛,傳統”謝籃”(盛裝食物方便攜帶)的概念便出現在思考脈絡中,故有了設計「食盒」的概念。本單元希望藉由構造的練習,首先讓學生在課程中透過身體去感受盛裝物體所必須要的承重力,去體認到接合點的牢固性的重要。透過文化觀察及模擬,欣賞傳統文化的智慧及美感!觀察生活中各樣器物不同的構造,從中尋求可用的媒材,去建構自己食盒的設計發想!
單元活動的設計旨要學生去觀察﹑分析﹑模擬﹑實驗,實際操作接合不同的盒子,找出合宜的構造方式,進行作品的設計與創作。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透過課程的設計,可以多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及進行生活觀察,對生活中的各項事物的設計有感,並體認傳統技藝的美。

透過仿作練習及運用,從文化及生活器具中擷取構造的概念進行器具的設計。

教師課後省思

經過三期美感實驗課程的操作,本期較之前二期心理壓力較不大。

而這次有鑑於之前操作的經驗,不想增加教師本身的負擔,故減少學習單的操作及作業數量;以分組方式進行作業,減低作品的數量,也讓學生透過分組操作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截長補短。因此在本單元參用學思達的能力分層分組方式,將學生分為三人一組,分別是:老闆、設計師、工程師;分別負責:庶務工作+環境整理、海報說明及產品外觀設計、功能設計(主要構造發想與呈現)。學生對於這樣的操作因新奇有趣而抱持積極有善的態度操作,教師本身也發現學生能透過”職稱”的任務導項去完成自己份內工作,整個課堂風景為之不同以往地死板。

學生對於能夠使用非平面性的動手做,都十分開心!尤其有別於以往的純繪畫平面創作,能夠在課堂上動螺絲起子、五金材料都十分興奮。所以為師者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開發心的媒材及課程有其必要。

美感實驗課程著重學生自發性地發覺,但過程中需要很多衝撞及嘗試,在這部分老師如何適當給予指引,讓孩子可以在適切的次數中去保有對探索的熱情,而非一再的失敗中挫折,是我個人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最難拿捏的。而且若非經費支應,這些衝撞及嘗試如何能成?材料的成本不是傳統課堂可以比擬的,這也是未來在美感課程的實施中需要審慎思考、再行調整與設計的。

課程操作過程,因基地費心安排許多觀課的機會,走出校園到另一個新的場域,從同為實驗課程的共同努力的其他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教學上細膩的部分,如投影片及學習單的設計、教材的準備及教案走向的安排…。每一項都如同一股清泉,給予沙漠的飢渴者適時的救命水。所以除確教案的設計,我個人覺得從實際教學中觀察及操作分享,更能給予第一線教學者最需要、最切合需要的方項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