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美•力•方城市」課程讓學生先體驗發現結構的存在後,再了解結構的概念。讓學生透過操作發現結構的美感來自穩定平衡的安全感與呈現出的秩序感。最後,藉由建造「美•力•方城市」讓學生探討如何讓結構上的力與美達到平衡合宜的狀態,進而能思索自己居住的空間中,有哪些結構是可創造或可改造的。
美感預期成果
1.描述結構的概念
2.能透過結構呈現力與美的平衡
3.能思考以結構表達空間的概念
4.能對生活中的結構進行討論
5.能對團隊結構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6.能透過結構設計產生多元的美感包容
7.能思考既有結構的美感合宜性與改造的可能性
教師課後省思
將材料組合成結構時,不可避免會遇到構造的問題,而承重時材料與黏著劑的影響也很大,如果要單純聚焦結構,老師須將其他變因審慎控制。後來我就示範2、3種接合方式給學生參考,不然學生只會大量的用膠,或暴力地嘗試綑綁,或無助地說:都接不起來。學生很喜歡「創造」與挑戰,我覺得在其實創作中就能自然體會到結構與重力,不用刻意避開「創作」這件事,只要學生能清楚分辨這個組成是屬於必要的「結構」,還是與力的無關的「裝飾」即可。
- 01認識結構概念、結構如何能美
藉由活動體驗及相關道具,引導學生理解結構就是力量傳導的路徑,解決傳力與力抗的問題,而結構的穩定平衡就能呈現秩序美感。
- 02發現結構、感受力量的傳導路徑
讓學生操作單位形組合「橋」,解決承重與抵抗變形。
- 03結構單元體試驗
讓學生繼續操作單位形組合橋結構,讓學生觀察是否能在當中發現秩序美 (反覆、漸層、對稱、均衡、放射…)
- 04結構試驗:美•力•方城市
分組討論並建造一座具未來感的「美•力•方城市」,整座城市下方需懸空,上方能撐起一公斤水袋,且傾斜、翻轉不會毀壞(能承受各方向的力)。
- 05結構試驗:美•力•方城市
分組討論並建造一座具未來感的「美•力•方城市」,整座城市下方需懸空,上方能撐起一公斤水袋,且傾斜、翻轉不會毀壞(能承受各方向的力)。
- 06成果承重測試,分享與回饋、生活反思
作品選美與分享,討論各組作品中困難點與解決方法,及其結構的必要性與美感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