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編織裡的幾何學:自然編織之美」為設計課程主題,引導學生從台灣與世界各地族群的地方工藝品中,重新發現設計之美;思考自然界的材質如何在人類先民的智慧中,成為可應用的工藝材料。
經由美感觀察材質本身的「視覺與觸覺質感」,探索編織品的紋理與造形結構;並從文化創意的角度,討論材料本身的文化傳承與永續性。
最後聘請業界講師,帶領學生認識自然編織的紋樣結構,探索其幾何美感原理,介紹編織品於生活中應用的範圍,並指導學生運用編織進行點線面的組成、圖案設計與生活用品創作。
評量目標(1)幾何圖案認識與觀察。(2)理解材質背後的文化意涵。(3)理解材料背後的永續意涵。(4)自然編織紋樣的多樣性與作品的美感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以「編織裡的幾何學:自然編織之美(Foliage Weaving)」為設計課程主題,引導學生從台灣與世界各地族群的地方編織工藝中,重新發現設計之美;思考自然界的材質如何在人類先民的智慧中,成為可應用的工藝材料。
學生預期習得能力:
- 讓學生經由美感觀察材質本身的「視覺與觸覺質感」,探索編織品的重複對稱形式產生的「紋理」與經由材質重複結構產生的「質感」。
- 認識世界各地的編織工藝,並從地方性工藝與文化創意的角度,與學生討論工藝技術的文化傳承性。
- 從取材自當地的自然材質,帶領學生思考SDGs B12材料與消費商品的永續性。
- 由工藝匠師帶領學生認識自然編織的結構,指導學生運用編織進行點線面的組成,探索紋飾的幾何美感原理,介紹編織品於生活中應用的範圍與生活用品創作。
教師課後省思
- 自然編織與續環保的連結性很直覺,社群討論與自發研究過程中,發現稻穗、檳榔葉、水果莖葉、寵物毛編織、廚餘建材等等類似的永續材質工藝品,未來能再探索不同媒材的永續應用。
- SDG議題廣告課程可以結合雙十一、歲末送禮或是黑色星期五特賣等等生活中正在進行的消費行為,討論行銷造成的過度消費,可延伸討論商品真環保或是假環保,及永續商品背後的思維盲點。此活動需要增加學生反饋活動。
- 因為編織對於部份學生來說需要耐心,教師需要分別協助操作不順的同學。教師實驗一個班級是由個人自己完成一份;另一班由兩人一組,先共同操作一份,再一起做另一份。後者雖然稍微花費長一點時間,卻能延長學生操作的流暢與耐性。
- 竹編織的時間與操作較複雜,較為耗時,原計畫後期調整為較制式化的竹編杯墊作品,而非原定的廢棄物編織產品。未來也許能增加時間讓學生多探索不同材質的屬性,甚至加入立體編織法,較有機會讓學生完成個人獨特創作性且完成度高的作品。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