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1.快時尚、慢創造?
創造與永續其實是天秤兩端的概念,若要讓地球環境永續,「少持有」是最根本的解方。但創造是人類的本能與需求,如何才能逐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2.大量原料生產方式的新思維–天然作物的養殖環境也是天然的
首先帶學生參觀三峽藍染遊客服務中心,認識全台唯一非溫室養殖的馬藍草場(藍染原料)。主持人採取模擬馬藍草原生方式(喜潮濕陰暗),跟宜蘭大學森林系教授合作,成功開發出茂密原生林下的馬藍養殖場(而非人為溫室種植),並獲得政府登錄為「林下經濟」作物品項。
3.「創造」大多很耗水–天然水也是一種汙染
「創造」的過程中大多很耗水。本堂課教師會先示範藍染一條小手帕,並將整個藍染過程到手帕成品(以可販售的商品狀態為標準)所需用的水以及廢棄水都統一集中(在該堂課中)以讓學生更清楚的了解耗水量。
4.織品製造的體驗:從人工傳統織品製造的過程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慢創造的作品體驗–藍染編織
此次美感課程先帶領學生將線材藍染不同深淺的藍色,然後再將這些線材編織成小飾帶,體驗從線到面形成成品的過程。
◆盡量永續的做法–藍染襪子
盡量永續的做法就是讓物品被循環使用的次數提高。天然染與化學染相較,製作過程中耗水的量並沒有比較少,但是天然染的好處是我們可以憑一己之力,自行為褪色的織物重新染色來更新。讓物品本身被循環利用的次數提高。
(課程修正,將原廢布料編織課程改為藍染襪子課程。)
美感預期成果
- 能全盤重新思索「需要與想要」、「生產與產品」、「環境與人」的關係。
- 慢時尚的信念: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 不要求崇高的環保理念,只檢視自己的態度與行為:不創造或是只使用純天然物資、淘汰。
教師課後省思
永續議題在我們這個「創作、創造」占大宗的藝術領域來說,是一個這一端與那一端如何取得平衡共存的思考。植物染(各色)對身為教師以及創作者來說,最珍貴的就是織物不需捨棄重建而是可以在褪色之後重新調整。此次美感計劃就是帶領學生慢慢地、一個物件、一個物件地操作,並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快時尚快創造做比較。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染製過程中明顯地疲憊,但他們自染的棉線變成飾帶,白色的襪子變成色彩分明炫麗的襪子。很明顯地覺得這一切的辛苦很值得:且也終於能體會台灣工藝之美與珍貴。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