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整合質感為學習美感的主軸能力,從生活中的質感出發,藉著五感體驗中發現質感與生活的關係,並透過蒐集各種日常材料,練習質感的描述表達。增進學生瞭解質感與生活的關係並提升對於生活中質感的感知能力。
課程透過校園中質感的美感踏查,收集生活中可以取得的各種材料(回收物、生活中使用不到的物品),分析其質感元素,並透過美的形式原理的美感組構,討論分析構成的關係,創作個人質感拼盤,最後將作品於校園空間佈展成為質感打卡牆,讓學生發現其實「美感」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角落裡。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從中能欣賞不同質感所產生不同的美感。
  2. 完成質感拼盤構成設計與製作。
  3. 學生能從中學習、累積對美感的經驗。
  4. 將課堂學習到的美感之能,嘗試運用於日常生活並思考解決問題。

教師課後省思

  1.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日常質感拼貼-學生對於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中的質感、收集質感,學生是相當有興趣。透過走出教室認識校園質感的多樣性,但對於質感的紋理拓印,大部分學生較難掌握,質感採集拓印紋理較雜亂,如能透過再多練習,學生應該較能掌握拓印的技巧。
    從本學期的課程中學生的回饋中,看見學生開始會留意生活周遭的各種材質和議題(環保)對於生活當中的美感開始有了些「感受」,會開始試著「思考」可以如何更好。但此課程實際實施節數大約8-12節,課程節奏上較冗長,學生也較容易產生無感。
    此課程的實施確實能引起學生對「質感」的關注,也能去思辨質感在生活環境中所能營造出的美感。然而誠如學生所言,美感教育需長期推動,未來將社區及家庭列入推廣對象之一,讓學校學習可以連結到家庭教育,才能全面推行生活美學。
  2. 未來的教學規劃
    質感的課程可再延伸,與攝影課程結合,讓學生比較實際的觸覺經驗,與透過攝影轉化為視覺質感的差異,並可安排空間配置(室內、室外)與光影的加入,讓課程更趨一致與完整。另外可加入立體的部分,有機會也可結合其他材質的結合等跨領域課程去開發,而不只限定在美術領域的課程思考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