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紙是隨處可見的媒材,初步讓學生透過觀察、觸摸,體驗不同材質的紙質所具備的觸感。同時透過將紙質做適度揉捏,變成不同形狀的紙表面再次觸摸所引發不同質感。讓學生體驗物體可能經由形狀改變,造成形體表面紋路改變,而改變其表面的質感。希望藉由單一物體的發掘體驗,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美感無所不在,進而產生對事物深入探索的好奇心。同時美感的營造與心理的涵養有其關連性,因此教學者期望透過媒材單純化讓學生從單一媒材去腦力激盪出新的可能性,改變舊有思維模式。

  體驗後透過不同紙類的表面結構觸摸,認識不同種類紙的特性,將紙原本的結構破壞,學生自行選擇想要的紙質及有色墨水,透過果汁機的絞打,碎成紙漿重新創作新的紙張,讓學生體驗破壞重塑的過程,並再次藉由觸覺的體驗讓學生體會與原本紙質的質感差異。

  另外,藉由走入社區從和美製紙業參訪至國美館的探訪,希望透過展覽與工作坊,讓學生能開啟對美的探尋。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探索日常生活常見媒材(紙類)。
2. 能了解美與生活的連結。
3. 能在教師引導下透過破壞與重塑,重新形塑生活常見媒材。

教師課後省思

因原訂在體驗完各類紙張異材質後,使用紙漿進行課程體驗活動,讓學生體會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唯因課程前試行時果汁機用電量過大跳電,因此改為帶領學生練習異材質體驗後繃畫布,讓學生體驗從軟材質到硬材質的創作改變。另外,也透過破壞到建立的過程中思考,創造的多樣性。

另特教班級,讓學生體驗生活中常使用的濕紙巾,希望透過生活當中常見的濕紙巾進行創作,學生對於濕紙巾的印象經常停留於排泄物的處理等連結印象。讓學生學習異材質及生活性媒材的創作。同時透過負向媒材的轉化協助學生獲取正向經驗。此為藝術療癒中所重視的透過轉移作用、創造力與美感體驗的轉化而得到良好的調適與整理(台灣藝術治療學會,2010)。

身心障礙學生依然可以經驗美感歷程,但需要特別注意與觀察學生與媒材互動的過程,並具有一定的敏知度,了解學生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與對藝術的感知能力,並留意轉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