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1. 運用神秘有趣的「觸感箱」引起動機,讓學生藉由觸覺引發對質感的想像,並嘗試用語言文字來敘述表達,有了基本的質感意象概念後,接著觀察探索存在於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質感,並能運用拓碑技術或速寫的方式,搭配文字敘述詳實的記錄下來,藉由這個方法加深加廣自己的記憶質感,理解材質的質感不同之處。
2. 聚焦在生活紙製用品的紙質探究,觀察並分析不同紙類的質感,開展學生對紙的經驗與想像力。藉由撕開紙製品,觀察不同紙品破裂面的紙纖維差異,認識紙的質感之美,了解符合需求的質感差異。
3. 了解紙漿燈罩的製作流程,並自行製作紙漿。在這階段要挑戰創造質感,每組決定1~2種質感形容詞,並挑戰用合適的回收紙材製作紙漿,創造出符合質感形容詞的紙漿燈罩。最後將完成的紙漿燈罩加工美化成質感與美感兼具的作品,並分享成果與回饋。
美感預期成果
- 了解質感的基本概念與質感意象。
- 提高五官敏感度,能分辨並用語言文字表達各種不同天然物與人造物的質感。
- 能欣賞紙的質感之美,了解符合需求的質感。
- 會運用合適的材料與工法,製作兼具美觀且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 發展對於質感的品味,提升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 紙漿製作前須先將紙張泡水,課堂上才有充裕的時間製作紙漿,這部分學生較難執行,因此必須由教師提前一節課先將該班的碎紙泡水,紙張充分泡水軟化後,較容易打成紙漿。
- 有些學生會有紙漿不足的情形,以後要提醒學生在製作碎紙的這個步驟可增量一些,多餘的紙漿還可和同學交換使用。
- 因使用氣球當模具,氣球的氣會隨時間消逝而縮小,所以有些學生紙漿鋪太厚的(較慢乾)較易導致作品變形,若是用不會消氣的充氣皮球應該就不會有這問題,或是在製作時提醒學生控制厚薄度。
- 有些學生會想將作品上色,但嘗試後發現上色的效果並不好,以後可提醒學生若要做顏色的變化,在製作紙漿時就要考慮在內,運用紙張本身具有的顏色來調配,或者在紙漿中滴入顏料混和,才不會讓顏料塗上去而遮蓋了紙燈罩的質感。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