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由課程的引導,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常接觸使用卻忽略的結構美感設計:本課程主要以生活中的結構美感設計作為本體思考,透過美感試驗活動的體驗學習,認識生活中結構的實用性、與所傳達出力的乘載與秩序的結構美感。
1. 透過瓦楞紙材試驗結構與美感概念,練習抽象思維與結構運用摺、疊、卡、接等概念,進行結構力學平衡與美感形式練習,學生也能從腦力激盪與動手嘗試的過程,學習設計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
2. 讓學生互相挑戰,去挖掘生活中的需求並進而學習解決問題。
3. 透過參觀紙藝文創園區,藉由園區中的各式展品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點,並欣賞設計師的巧思。
4. 學習從事例中汲取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清楚地認識何謂結構及結構與力的關係。
- 藉由認識進而能開啟他們對生活中的結構有更多的覺察力。
- 學習從錯誤中修正調整,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 能以結構的角度重新對生活中的使用物件做分析與思考。
- 能認同好設計的的價值不單只在於解決生活問題的智慧,更具有美感價值
未來選擇物件時,對結構要求,也能有美感的追求。
教師課後省思
此課程設計安排在期中進行,原定在會考後,安排帶學生到大坑紙箱王進行參訪(在第五節課時);可是疫情爆發之故,直到學生畢業前都未能返校進行實體課程,更遑論進行校外教學了!因此只能在線上進行現場照片的分享(教師探勘時所拍攝),並讓學生使用家中所能找到的素材進行創作;而學生的表現,成效十分不佳! 主要是學生學習心態不慎積極,畢竟已是國三生,在會考成績已經抵定的狀態之下,創作又非大多數學生的意向,因此不管是成品或上課狀態都十分被動消極!
關於這部分,教師自身也進行檢討,對於臨時的變動,沒有有效的因應之策,只能在既有的狀態下去完成,主要是變動太大,與期望和預想落差很大,沒有有效的經驗法則可以參照,只能用當下最便捷的方式進行;而教案設計安排在國三階段本身也是一個敗筆!原來的設想安排很美好,希望在會考後.畢業前讓學生可以有一次出遊參觀的機會,在愉悅的心情下進行布一樣的學習,但現實是殘酷的~疫情影響力太大!
但仔細審視自己的教案設計,其實仍有可為之處,因此在開學之後,安排在二年級的班級再行操作,整體課程進度都略作調整,學生的表現也較之以往表現佳!在結構及構造上的體驗活動,有助於學生在進行創作設計時,有經驗值可以參照。而此課程也預計在110年度安排在二年級再實施一次,更進一步調整細節操作,以補不足!
操作過程中發現學生缺乏跳出框架的思維,都是拿到材料工具就用,不會去想其他的可能性,如除了切割直接使用,是否可以將紙板拆解成細條進行編織…等。因此在創作前的前置作業上,可以設計材料發展的小活動,協助學生有更多元的創意思考!…其實這部分事後對照評審給予的建議時,發現評審已有所提醒:「建議能將各個紙張的操作,與其對應的結構形式及特性區分得更加明確,如此能使『紙結構』的探索及了解得已更加深入。」,因此操作課程之前,應更完整地、細部地去檢視自己的課程設計,方能於課前解決這可能會有的問題,給予學生更好的創作體驗!
- 01收到會暖心的手工立體卡片
透過立體卡片的介紹及解析 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立體結構作為導引 體驗:做一張立體卡片 挑戰與嘗試:給每一組學生不同磅數的紙張進行操作,讓學生直接感受紙張不同磅數的承載力。
- 02紙盒包裝的解碼遊戲
教師給予每組不同的紙盒設計,讓學生去拆解、發現、認識紙盒的設計。 透過小組分享,進行連結思考,建構更多紙盒的結構設計方法及增加紙盒的功能結構的認知。 如: VW型>可增加承重力 緩衝/防震設計-蜂巢設計、隔板、紙團 紙托-量身定作,结構穩定,缓衝保護效果好 紙漿的再製 延伸思考: 紙塑包裝的優缺點、紙的溫度 可結合環保議題進行延伸思考
- 03手提物件的挑戰設計
挑戰活動1-紙張的支撐力 十字卡榫的挑戰 挑戰活動2-紙張的保護力 12顆雞蛋的運載、6罐玻璃瓶、五個大瓷盤 透過挑戰活動,直接學習運用結構技巧—穩固地基、強化接榫點、補強作業 祕密活動作業:讓學生互相出題,給彼此紙盒包裝提袋的挑戰題目作為本次的設計作業。教師審定後根據各組能力發給各組挑戰題目。
- 04訂做一個專屬提盒
各組同學要根據老師給予的題目,為題目的物件設計專屬提盒。
- 05參觀紙箱王創意園區
透過實際參觀園區中的各項設置,更進一步去了解紙的運用及在產生的結構美感表現在生活中的實際設計。 在園區中去尋找: 觀察1-紙張的可塑性 觀察2-如何增加紙張的堅固性、承重力、韌性 觀察3-作品如何持久使用(紙張的維護)
- 06修正再設計與分享
根據參觀後獲得的經驗去檢視作品的質量,進行修正改造後完成並與同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