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由課程的引導,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常接觸使用卻忽略的結構美感設計:本課程主要以生活中的結構美感設計作為本體思考,透過美感試驗活動的體驗學習,認識生活中結構的實用性、與所傳達出力的乘載與秩序的結構美感。
1. 透過瓦楞紙材試驗結構與美感概念,練習抽象思維與結構運用摺、疊、卡、接等概念,進行結構力學平衡與美感形式練習,學生也能從腦力激盪與動手嘗試的過程,學習設計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
2. 讓學生互相挑戰,去挖掘生活中的需求並進而學習解決問題。
3. 透過參觀紙藝文創園區,藉由園區中的各式展品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點,並欣賞設計師的巧思。
4. 學習從事例中汲取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清楚地認識何謂結構及結構與力的關係。
  2. 藉由認識進而能開啟他們對生活中的結構有更多的覺察力。
  3. 學習從錯誤中修正調整,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4. 能以結構的角度重新對生活中的使用物件做分析與思考。
  5. 能認同好設計的的價值不單只在於解決生活問題的智慧,更具有美感價值
    未來選擇物件時,對結構要求,也能有美感的追求。

教師課後省思

此課程設計安排在期中進行,原定在會考後,安排帶學生到大坑紙箱王進行參訪(在第五節課時);可是疫情爆發之故,直到學生畢業前都未能返校進行實體課程,更遑論進行校外教學了!因此只能在線上進行現場照片的分享(教師探勘時所拍攝),並讓學生使用家中所能找到的素材進行創作;而學生的表現,成效十分不佳! 主要是學生學習心態不慎積極,畢竟已是國三生,在會考成績已經抵定的狀態之下,創作又非大多數學生的意向,因此不管是成品或上課狀態都十分被動消極!

關於這部分,教師自身也進行檢討,對於臨時的變動,沒有有效的因應之策,只能在既有的狀態下去完成,主要是變動太大,與期望和預想落差很大,沒有有效的經驗法則可以參照,只能用當下最便捷的方式進行;而教案設計安排在國三階段本身也是一個敗筆!原來的設想安排很美好,希望在會考後.畢業前讓學生可以有一次出遊參觀的機會,在愉悅的心情下進行布一樣的學習,但現實是殘酷的~疫情影響力太大!

但仔細審視自己的教案設計,其實仍有可為之處,因此在開學之後,安排在二年級的班級再行操作,整體課程進度都略作調整,學生的表現也較之以往表現佳!在結構及構造上的體驗活動,有助於學生在進行創作設計時,有經驗值可以參照。而此課程也預計在110年度安排在二年級再實施一次,更進一步調整細節操作,以補不足!

操作過程中發現學生缺乏跳出框架的思維,都是拿到材料工具就用,不會去想其他的可能性,如除了切割直接使用,是否可以將紙板拆解成細條進行編織…等。因此在創作前的前置作業上,可以設計材料發展的小活動,協助學生有更多元的創意思考!…其實這部分事後對照評審給予的建議時,發現評審已有所提醒:「建議能將各個紙張的操作,與其對應的結構形式及特性區分得更加明確,如此能使『紙結構』的探索及了解得已更加深入。」,因此操作課程之前,應更完整地、細部地去檢視自己的課程設計,方能於課前解決這可能會有的問題,給予學生更好的創作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