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融合美感教育計畫:以攝影視覺美感與手工書製作為主軸,結合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結構、構造等六大美感構面,培養學生基本設計能力。(A1.B1.B3)
● 培養學生說故事的能力:
● 由學生自主選擇重要議題,如環境保護、生命議題、生活觀察,透過研究當代攝影大師作品,培養對議題的理解和表現能力。(A2.A3.B1)
● 引導學生使用攝影集呈現故事,訓練他們的故事設計和表達能力,並激發問題意識。(A2)
● 有效傳達:學習基本的平面設計技巧,包括構圖、色彩搭配、文字排版等,使學生能以專業方式呈現攝影作品,提升其影響力。(B1.B3)
● 展示與分享:製作手工攝影集進行實體展示,並鼓勵參加高中生國際攝影交流比賽,讓學生展示攝影集作品,並與他人分享對文化差異和共通點的理解,促進跨文化交流。
美感預期成果
- 攝影的基礎知識和技巧:包括構圖、光線控制、快門、對焦,以及其他特殊技巧。
- 色彩:觀察生活中的色彩美感,能運用色彩來表達情感、強調主題或創造視覺效果。.
- 質感:透過生活中的質感蒐集,以攝影的方式體驗不同的光線能造成的美感效果。
- 比例:了解如何運用平衡原理中的比例關係,拍出視覺張力。
- 重大議題的關注:從生活中體驗重大議題的關注。
教師課後省思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攝影不僅是表達創意的方式,更是理解現實世界與社會議題的一種重要工具。透過攝影,學生能夠以視覺的角度深入探討媒體識讀、環境問題及多元文化等議題。以下是我在進行攝影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反思與未來的規劃。
媒體識讀
在攝影教學中,媒體識讀的培養至關重要。攝影不僅是捕捉現實,它也能夠塑造觀眾的觀點和情感。學生需要學會分析不同攝影作品背後的意圖與訊息,從而更有意識地選擇和解讀他們所接觸到的媒體內容。在課程中,我會鼓勵他們對媒體內容保持批判性思維。這樣的訓練有助於學生理解影像背後的潛在意識形態,並提升其媒體識讀能力。
⚫ 問題:學生對影像的反思深度不足,可能只是表面地欣賞美學。
⚫ 對策:我會設計更多關於影像背景和故事的討論,讓學生了解攝影師的立場、社會背景與歷史脈絡,並進行小組討論發表,幫助學生培養深入分析的能力。
環境關懷
攝影作為一個視覺表達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通過紀實攝影,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生活周遭的一切發生,進而對當前的環境問題產生關切。這樣的教學不僅限於拍攝自然景觀,還應該關注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 問題: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知可能仍然停留在課本知識層面,缺乏實際的情感投入。
⚫ 對策:我計劃安排戶外實地拍攝活動,並邀請紀實攝影家來課堂分享真實案例,提升學生對攝影觀點的認識。
未來的教學規劃
計劃在課程中增設更多的互動環節,如攝影作品展覽、社會議題拍攝比賽等,讓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的創作,並進行自我反思。此外,結合現代科技,我也會引導學生運用數位工具進行後期製作,並探索如何利用社交媒體來推廣他們的作品,從而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攝影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