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探討物件與人為姿態的和諧關係,希望讓物件「可以被盛裝」並「可以帶著走」。最後引導學生思考各職類中人因對於機具、物件設計的影響,並思考成為專業職人所需具備的創新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參考陳煜尊教師「構造與包裝」,省略前半段「發現」課程,直接進入「探索」部分,藉由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思考物件與物件的連接關係,並將「延伸與探討」提早於第四週進行,以利第五週操作「一堆」物件的設計修正,並在第六週將課程主題引導至職校專門科目的應用。

另外,雖也參考吳安芩老師「三張紙與一打柳丁」的課程構想,但本課程著重於「物件與人」的連接關係,雖以「柳丁」、「瓶裝水」與「植栽」為物件,但物件重量不是首要考慮的因子,故將構面設定於「構造」;依據吳安芩老師提出的課後省思:「男校需要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題目、可簡可繁的作品表現、有時間上與設計上的限制挑戰都是重要因素」。幾乎全班皆為男生的汽車科,若要獲得相同的結果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步驟(如解決引擎熄火與修護方式),一邊思考一邊動手的操作方式應可提升學習興趣,即使成品外觀相似,也期待能有不同的思考脈絡。

 

教師課後省思

本校學生以工科為多,對於美感經驗較為缺乏,也少有細膩覺察美感的能力。107-2執行的班級多於前一學期已有美感物件經驗,教師也熟悉各班基礎能力,可直接進入課程主題。

考量教學對象,調整引導方向

107-2課程以室設科三年級、機械科三年級、資訊科二年級為主,另外利用室設二「創意潛能開發」課程進行相同主題。過往經驗中,發覺不同職群的學生對於各項課程主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的落差。設計群學生在切割紙張時,很注重整齊與對稱,反而少了型態變化的靈活度;機械科學生平時熟悉的材料為鐵劍與機具,對於以紙材作為結構練習感覺很新鮮,操作過程中能讓紙材承重也是學生本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資訊科學生對於型態有很大的嘗試與變化,或許因部分同學熟悉3D繪圖軟體,已經先備平面轉為立體的空間概念,進行課程時能有更大的發揮。

同組夥伴互相學習

課程發想時,即設定每人僅有一張8開的道林紙作為承載主體。學生發現單張紙材較薄不易承重,在無法增加材料的狀況下,盡可能以折疊、黏貼等方式增加堅固性。

加入棉線是很有趣的嘗試,部分學生雖然沒有開發出創新造型,直接以常見的紙袋為基礎加上棉繩,貪快用美工刀割洞的狀況下,因紙張產生直裂缺口,容易從提把處破裂。學生發現紙袋上的小洞位置也有玄機:接近袋口容易扯破、接近袋底不易保持平衡、洞距過窄無法肩背、洞距過寬容易變形……,等等種種的發現,紙袋穿洞位置與承重關係又成了小組實驗的主題。

以簡單接合作為設計限制

進行課程的材料,只有道林紙、棉繩、釘書機和黃色紙膠帶。接合材的限制讓學生更能聚焦思考。部分同學直接在紙上打洞後以棉繩編綁,可依照物件大小調整洞距,形成秩序性的美感;釘書機是最簡單的接合工具,學生也注意到接合處強度問題,除了多留面材外,多補釘針也是方法之一。黃色紙膠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熟悉使用的品牌缺貨,只好購買黃色紙膠帶,顯眼的顏色反差反而容易讓人檢視接合部位,也方便小組討論及意見回饋。

 

帶領學生關注課程核心「日常有感」,從簡單形體的物件,探討其與人(手部)的關係,設計是為了創造合宜的使用方式,從簡入繁、再從繁轉簡,學生實際操作後,雖然呈現的是很簡單的提袋或把手,但設計過程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實際拿上手後,才更加注意人因工程的尺度關係。藉由操作簡單物件,思考設計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式,再經由討論或回饋修正設計,都是有意識地經歷了美感歷程。回歸到各科專業,皆會有不同的工具能力及美感視角,期待學生將此內化過的美感歷程應用於未來職場,強化創新設計能力,以「一生懸命」的職人精神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