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學生一年級下學期公民訓練活動(露營)的第一步是要學會用一條繩子固定裝滿水的寶特瓶,用其承裝著二天一夜的戶外活動隨身背負的飲用水。這個活動運用單一材料及簡易的繩結來固定物件,製造出的結構能乘載重量,且輕巧便於攜帶,很符合當時學生的需求。
因此,在學生有感的狀態下,想在此學期探討結構構面課程,操作時挑選軟材質(棉繩或麻繩),搭配結構骨骼的關聯,進行力與美感結構設計。先以繩結編織介紹結構間距設計,在牢固-平衡間達到承載物件的目的,之後加入剛性材料的配置,以展現多樣的提袋結構造型。本學期校內有「無塑園遊會」,希望藉此能傳遞不浪費、永續精神,也響應政府限塑政策,實現生活美感行動。如果此次結構課程結束後,或許在後續的美術課程中可以再針對結構造型思考結構美化及與載重物件之間的比例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從學生的生活面切入,並與校內無塑園遊會活動結合,希望在課程中讓學生學習視覺審美工具與美感構面要素,從提袋議題練習「結構」構面,設計出具美感的生活提袋,引導同學思考因應材質與合乎功能使用的結構設計,在過程中形塑其生活美感意識。進一步能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日常生活事物,觀察物件的結構配置,是否合乎於使用者,以達到用之美的美感訴求。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第二節課的暖身活動中(嘗試製作裝盛8.5公分磁碟的手提袋),希望引導學生觀察網狀結構在承裝物件時撐開時的狀態,以及可以思考(或測試)當使用濾水網袋或是泡棉網當成袋身時,如何能夠簡化網目達到穩固且節約材料的目的。
第三節課以線材來思考裝承籃球時,提醒同學上一節課觀察網狀結構的骨骼交接與簡化的幾個重點,以此來思考這節課的網袋設計。進而也可以考量這個設計是以手提、單肩背或是雙肩背的使用。剛開始學生都會執著於網袋的編結作法,雖然課程中也有發基本編結的講義,但仍然需要引導與提醒同學將重點上在簡約線材與結構的牢固性上。
第四、五節課除了軟材質的使用,加入了剛性材料,學生在繪製草圖時,請其標示出材料以及思考材料之間的連結。在實作過程中學生需花比較多的時間反覆測試與修正結構的牢固與載重,後半段的課程才能以一個比較遠觀的角度來觀看結構造型的部分。
第六節課分享作品的時候,可以看到課程中雖然設定內容物為一個20公分的圓盤,但有些提袋的設計不設限在圓袋底,或不只是裝盛一個,而是以多層的裝盛為設計,以致於有多樣性袋子造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