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來取材 ,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容器包裝使用,從花草葉擬態出發,觀察自然中平面-立體的組成方式,探索生活環境裡容器包裝平面到立體之間的形成關係,引導同學試驗結構與力的關係,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一張紙的站立、一張紙的立體可能),理解結構與虛/負空間的動態關係,進而嘗試由紙(平面)創造立體的結構,用儘可能最少的資源創造美,也是建立如何好好選物,是從不浪費與愛惜資源的初衷出發。
結構最重要的是與力有關的議題 ,從平面過渡到立體是關於結構的努力 ,結構組成有一定的合宜美感,符合適宜的平衡、比例等形式之美,即能達到力學與美感的協調,期許孩子們在生活日常中,能主動認識事物組構的本質,思考人與空間的關係,並能主動關懷、尊重、包容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環境。

美感預期成果

孩子能發現器物中結構力量的傳達,能思考與創作結構的美感所呈現的不同可能、探索生活中小至器物大至空間的美感 ,具備有美意識與美感素養,同時能思考在人與物與空間中虛實之間的平衡關係與協調性,用一種更尊重而同理的態度與公共自然環境相處,並運用創作。

透過觀察、探索、體驗、驗證、分析、操作、分享等學習歷程,將感知具體實踐在生活日常中,能反思 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師法自然、尊重自然、成為自然的守護人。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先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觀察自然中平面-立體的組成方式,探索生活環境裡容器包裝平面到立體之間的形成關係,引導同學試驗結構與力的關係,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一張紙的站立、紙的立體可能),理解結構與虛/負空間的動態關係,進而嘗試由紙(平面)創造立體的結構。

透過手抄紙製作,帶入責任消費生產以及環境永續倡議的部分,進行多次反覆操作以增加紙張硬度和厚度, 建立孩子在生活中從不浪費與愛惜資源的初衷出發。在課程中讓孩子嘗試並討論適宜比例的色彩與構成之美, 並於課程中進行關係協調的練習,期許孩子們在生活日常中,能主動以環境永續為本的美感理解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