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讓學生在所處的環境中發現所處環境的「美」與「不美」,進而去省思生活中的「美」,哪些是可以自己創造的,當孩子覺知自己有能力去「創造」生活中的美感時,除能增加其自信心外,亦能夠帶動孩子改變部落的生活環境,讓部落人文能夠因為「美」而改變對生活的態度。
課程一開始讓學生觀察教室中,哪些是屬於美的,哪些是不美的。每個同學於黑板上寫下自己的看法並報告。教師從中歸納出美具備的形式原理。學生經由教師歸納出的原理,將原先認為「不美」的事物修正為「美」的事物。(學生認識美的形式原理)
教師蒐集學生居住部落、市區街景,與外國特色造景市區街景相較,詢問學生差異性、喜好原因,以分類「美」與「不美」的定義。(學生認識色彩學)
學生動手練習「POP」美術字體,兩兩一組經由操作知道自己的身體比例。藉以體驗比例美感。(學生體悟比例觀念)
教師準備季節水果、餅乾,讓學生以擺放在老師準備的容器上。教師藉此引導比例與視覺的關聯。(學生認識比例)
最後學生以水果切盤完成此次生活美學作品。(實踐比例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能維持自身環境的整潔並能協助學校環境的維護。

2.學生能具備美的形式原理概念、比例概念。

3.學生能經過巧思將比例的觀念融入於生活美學並體現於實際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實作課程,因為考量到每位同學的創作主題與面積,所以沒有規定學生可以拿多少材料,前面的同學一開始就拿了很多。導致後來拿取的同學沒有辦法取得應有的素材,不過在製作中同學藉由交換與分享讓創作得以順利。第二個班級上課時已做修正,可能因為七年級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口欲,有二位同學一直吃不停,影響創作也影響了作品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