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美感該是從文化裡長出來的,藉此次美感主題、跨領域課程,以在地精緻農業文化—洋桔梗花為主,融合地理、生物等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在地文化,讓美感從生活的體驗發芽,進而探索出一方餐桌視覺饗宴。
首先讓學生以比例的角度,找出常見的寶特瓶比例設計與人體使用的關聯,再從花瓶切入比例功能性問題,並實地參訪洋桔梗花種植地,對於花卉的尺度有親身感受與體驗,再讓學生探索花莖的長度與花器之間的合宜的比例關係。
具備比例能力後,再以kit探索質感構面,思考材質、形式與功用的關係,理解各種不同的材質有其最適合的表現方式,最後小組合作,整合運用所學的比例、色彩、質感能力,動手做出餐桌物件擺設,最後再將作品營造出一場餐桌上的美感饗宴。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透過學習,體驗材料質感與尺寸比例上的不同,如何傳遞與觸發人的視覺和觸覺對於美感的和諧性,並能深深地認知到生活美感是一種合於整體秩序的美,進而能對物或環境提出美的思考或建議。

教師課後省思

在進行第一單元主題時,遇到比較大的問題是,洋桔梗花的花期無法掌控,當時因必須配合花期而將課程進度前後調整,但參訪洋桔梗這活動卻讓學生印象深刻,在課後的回饋單上,許多人比達都是第一次造訪洋桔梗花田,也第一次親眼看見新港鄉的在地農業。在花器的合宜比例與和諧色彩單元中,原本擔心學生用紙摺花器與在色紙折成花器後,與洋桔梗花不搭,但實驗結果學生作品超出我的預期的好,也讓校慶的展覽會場上變得非常美麗。
在第二單元關於材質的實驗時,卻有礙於無在短短幾堂課讓學生試著做出不同花器的材質,因此在實驗上只能以玻璃器皿為底,以外加的方式改變器皿的材質,然而這樣的材質體驗似乎並沒法真正的讓學生體會,不同材質所形塑造型的可能性,例如銅器、陶瓷、金屬等製作的花器其重量質感必定跟單純改變外部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再有機會實驗這樣的課程,關於材質的試驗可能會完全改變材質方式來操作。
每一次美感課從設計到實際上課操作,對自己而言都是一個關卡一個關卡的挑戰,從無到有,從零到完成,每一堂真的都像實驗課,各處尋找適合的材料,連熟悉的美術社老闆都忍不住問說美術老師怎麼找那麼多材料很像在做實驗?哈!我內心不禁吶喊著:這真的是一連串挑戰再挑戰、嘗試再嘗試的課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