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明湖國中有兩座生氣蓬勃的森林,一座沁滿書香,是知識傳遞的環境;一座綠意盎然,是領角鴞棲息的家。課程從本校兩座森林出發,以構成美感為核心,融入教育部重大議題,發展以校為基礎之課程。具體學習目標為設計適用本校推動閱讀教育之圖像,作為相關活動與計畫的象徵,並促進七年級新生認識校園、初步建立對國中的歸屬感。

以校為本:
本校圖書館名為「活閱森林」,圖書館除了名字為森林外,環境與色系上亦營造森林之意象,大致以木頭紋路、綠色系配置為主。「活閱森林」由全校師生投稿命名,以學生之創意獲得最高票。圖書館於1991年創校即設立,約於六年前重新規劃。目前,除了是全校師生閱讀的美好空間外,每學年春季校內美術展覽、各領域閱讀成果「喜閱明湖」,亦以圖書館為展覽場域。「活閱森林」位於學校三樓,為學校建築前棟的中心,現亦以漂流書箱於校園各處拓展閱讀角落。

學校中庭有許多高大的樹木,自花圃而起,挺直站立至五樓,四季具不同的面貌,周遭也形成了豐富的生態。上學年,小小的貓頭鷹──領角鴞入住明湖國中,居住於鄰近二樓的樹叢中,許多師生都會在走廊尋找牠們的身影,數數今天有幾隻貓頭鷹、看看牠們是否也盯著自己呢?一年來,我們學習和牠們一起生活在校園中。現在,臺灣藍鵲也時常到訪,使這座小小的森林擁有更多元的生命。

不論從學校建築規劃的垂直面或水平面觀之,兩座森林皆處於中心位置,可見兩者對本校師生在校生活之重要性。期許除了校舍空間安排外,亦能藉由美感連結兩者,使兩座森林在校園新成員的心中發芽並茁壯。

美感預期成果

01、 作為七年級學生第一個美感課程,鼓勵學生探索並連結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02、 設計適用本校推動閱讀教育之圖像,作為相關活動與計畫的象徵。
03、 促進七年級新生認識校園、初步建立對國中的歸屬感。
04、 課程成果融入本校閱讀推動學習呈現。
05、 連結本校新生入學後,圖書館依班級進行的認識圖書館教育活動。
06、 課程成果擬在未來進一步藉由票選,擇優作為學校可運用之圖示,使本校進行國際教育交流時,擁有更具代表性的紀念品。

教師課後省思

1. 部分學生因較不能掌握「單色的造型思考」,從草圖到剪裁時,呈現上不符原先計畫。例如:鉛筆稿畫的是領角鴞臉的輪廓,學生應剪出「黑色的輪廓線」,卻做成「整張黑色的臉(面)」,影響圖像整體的構成。
2. 部分學生初次使用或不擅長使用筆刀,在裁切輪廓上受技巧影響,導致圖像邊緣較不平順,整體造型效果有削弱之感。此單元為學生國中階段初次於視覺藝術課使用筆刀,教師鼓勵學生汲取經驗,未來裁切將會更加上手。
3. 作品評量與討論階段,由於本課程是任課班級群首次在視覺藝術課使用平板,翻拍作品與置入平台討論等,皆須從頭開始說明細節,造成課堂時間拉長。教師依據各班整學期進度安排,調整進度較緊湊的班級以上學期曾運用的評量方式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