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本課程中,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外,並傳承阿美族文化讓學生體驗祖先「飲食文化」,去了解生活中,合宜材料的選擇是「質感之美」的首要條件。在課程中先讓學生了解原住民用杵臼搗「杜侖」(麻糬)的目的及意義,並介紹杵臼的由來及使用方法。其次指導學生觀察、觸摸各種食材,建立學生質感經驗,並了解小米與糯米在外觀、特性、質感的差異,分組進行搗「杜侖」(麻糬)活動,觀察不同食材(小米、糯米)搗出來差異性。最後,玩食材(結合麻糬的特性)請學生憑質感經驗與技法,設計出表面、質地與包覆內餡的三款質感各異的麻糬。透過學生品嚐彼此發表討論心得,讓學生了解自己飲食文化外,去理解質感來自合宜的選擇與組合,在我們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發現「質感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1. 期盼學生能認知何謂質感?何謂質感之美?
  2. 學生能整合質感經驗來設計生活中的美感物件。
  3. 學生能發現並感受質感的美。
  4. 學生能正確地使用在地食材和合適的技巧,再展原住民飲食文化。

教師課後省思

美是到處可尋的,對於我們的眼睛,它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 羅丹

「美感的養成」有四個方法,不著痕跡地當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1.首先從生活週遭開始大膽地做出選擇,打開五感的感官體驗。

2.參觀各大藝術展覽,打開美感視覺的眼界。

3.不侷限自己的「先天」條件,活出更理想的自己。

4.試著出去旅行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