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認識結構世界的課程規劃,名稱為【最美校園-環境結構的認識、實驗與創作】上學期針對結構議題先進行校園建築的結構認識與討論, 且進行瓦楞紙的承重實驗,建構孩子理性的美感分析能力。其次讓將孩子從生命經驗中,進行情感連結椅子圖像的繪出,且讓孩子嘗試創作一張具意義與目的性結構的經典椅,以正式的發表場合與舞台,傳達孩子自己的創作想法或理念。課程傳遞一種感性的情感連結、理性表達與完成目標的課程活動。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從理解生活環境物的構造形式、試著創意發想進行延伸應用。

2. 學生能經由調查、實驗與發表,並試著創作,對結構議題有所深刻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執行與心得分享

本課程名稱訂為「最美校園-環境結構的深刻探究」;這六節課內容的安排上,其實來自對校園美、美在哪?開始。希望孩子對於所處的環境能有所認識、看見與理解;在課程設計中一直希望能和孩子生活經驗連結,而孩子每天上學的大明高中,擁有全台灣最美校園之稱,孩子往往知道校園很美,但是卻不知道深入的內涵是什麼?是很可惜的事,因此財產出此課程。

生活周遭處處充滿著美感,而結構常顯現在我們平時不會注意的細節裡,簡單卻能使整體融合美感,透過觀察從中去了解「結構」對於建築、生活用品及美感的重要性。結構可以不僅是單純的構造更能成為建築物中的一道風景。

美感教育的課程引領孩子觀察平時不會注意到的校園建築結構,學生透過觀察校園內的建築結構,發現隱藏在校園建築的細節,看似簡單卻可以撐起建築物的結構,並能為校園創造美感,運用課程去激發學生對結構的好奇及思考能力,並透過觀察去研究製作能夠支撐沉重物體的支架。最後創作出一個具承重的椅子模型。

六小時的美感教育課程,學生從理解生活環境物的構造形式、試著創意發想進行延伸應用。學生經由調查、實驗與發表,並試著創作,對結構議題有所深刻理解。整體而言培育了孩子的觀察、分析、討論以及分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打開眼睛看見生活中環境美感、並試著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見解,整體課程從孩子對美感課程的心得感受與分享。

▍課程延伸的可能性

未來課程的模式,可依目前的課程形式進行延伸,它也具備了未來相關教師教師可依此課程架構,抽換其中的元素,轉化為自身教案的彈性,「結構美感-記憶中的椅子」課程是可兼顧各區的差異,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一樣,相信即使是相同的教案,但會有不同的成果。

若針對108課綱則可曾對學生素養角度進行課程設計。108-2的構成課程安排即是希望學生理解與學習原理原則,增進自身處裡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感教育漢寶德先生是期待全體國民具備美感能力,進而改造台灣整體的環境;台灣現階段要了解美感是什麼?應先從理性的美認識開始。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參與美感教育課程事實上就是一種使命感,對我們生長的地方有所幫助,我們需要更多熱血的美感教育夥伴,共同打造具有美感素養的國民與生活環境為願景;一起打拼、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