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
各組可以從「鐵器、紙黏土或免燒陶土、水泥」這些材質中選擇,或是自己組別決定該組要處理的花器質感,依照教師給予的工具包,利用減法敲、磨、刷、刮;或是加法塗料等方式處理容器的表面材質,並為其花器選擇適合其質感的植物,表現整組的風格。
最後讓學生觀察記錄自己養育盆栽過程與環境。課程進行中透過攝影紀錄歷程與改變,並透過展示與講述分享活動心得。
美感預期成果
期待美感質感構面課程,同學能發現生活用品的材質、環境中的各種視覺、觸覺質感之美。在觸覺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專注於各種材質在觸覺上帶給人的各種不同感受,進而練習運用各種不同的素材,組合成一件展現質感特質的立體作品。未來在選擇生活用品或環境建材的時候可以考量其材質及質感的搭配適切性。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手作能力可再提升:
學生對塑膠板材、膠帶、美工刀、剪刀與虎鉗等工具的運用較無經驗。 如無法善用塑膠瓦楞板材造成材料浪費(直接從板材中間切割不會使用板材邊角)或使用美工刀等工具不當易會造成自身傷害等以及因使用膠帶黏貼塑膠瓦楞板,黏貼不確實造成水泥從黏貼縫中流出,水泥盆造型高度無法達成,且水泥會漏至同學下層作品影響他人。因手作能力待加強易造成課程進度的延宕。 - 美感基礎需加強:
當學生可以選擇的裝飾材質較多樣時學生多有選擇障礙較無法依美感形式原理原則作參考。若要學生嘗試以不同的加法的方式進行花器上材質與質感的改變時大多學生容易會有過多質感裝飾,無法讓花器顯得統一與和諧,多次提醒「多色」、「多樣」不一 定好看或請融入美感形式理原則(單純、反覆、韻律與對比等)。 - 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意願:
嘗試將課堂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時,是為了引起學生自發的學習動機以及思考能力, 教師並準備材料讓學生練習選擇材質搭 配,與同組溝通表達,以及為自己的決定去 執行製作。但部分學生學習是選擇依賴教師的想法與做法學生對於教師上一節課所交代上網查詢資料或準備物品等下次上課時常無法準備適切與攜帶用品部分學生學習動機與解決問題能力可再加強。 - 課程連排:
美感課程若能連續兩節排課會比單節課來的適合。因花器水泥盆等製作所需工具、材料及步驟較繁瑣1節課僅45分鐘操作時間較短,且教師未避免影響學生下一節課程的進行故授課教師常需要獨自一人自行善後、教室環境整理。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