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任何一個形象當中,色彩是最直接可以感受到元素,無論是絢麗的色彩組合,或是淡雅的色調都有愛好者,而令人感到愉悅的色彩搭配,通常要能展現調和的原則,讓所有的色彩可以和諧共處。本課程色彩分析的內容,以台灣的景觀為主,首先以學學文創的App分析色彩,並引導學生以水彩調出類似的顏色後,再以介壽團隊自製的色彩比例盒,進行色彩比例差異的體驗。接著以分析出來的色彩,讓學生選擇主色、底色(調性)與強調色,進行小組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過程中討論主要色彩的種類、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以及其比例分布。最後為小組的積木組命名,分析色彩搭配重點上台分享報告,並進行互評。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分析一個畫面中有多少主要色彩、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以及其比例分布。
  2. 學生能透過臺灣色的分析,調色的練習,感受色彩調和的美感。
  3. 學生能互相協調,並利用所學習之藝術知能,設計出成套的積木組。

 

教師課後省思

  1. 一位學生在布置積木組時提到:「雖然每一個人都有自選色,沒想到竟然整組的積木竟然也是可以達到和諧感覺,因為大家都有共同的顏色」。透過這位同學的回饋可見課程以達到學習的目標。色彩計畫中的底色、主色與強調色的運用,很自然地展現在學生積木組的比例搭配,學生也可以開始思考成套的色彩計畫所產生的效果。
  2. 透過介壽團隊的生活科技教師與視覺藝術教師的合作,參考石牌國中李璟玫老師所設計的比例盒,介壽也設計色彩比例盒並運用在課堂上。透過實際在比例盒上感受自己小組所調的色票,這樣的經驗學生的感受是直接的,也能立即發現不同色彩在不同比例搭配下的變化。
  3. 學生最喜歡的部分大多是要調出跟學學色彩app相同顏色的任務。調色的過程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選擇什麼顏色?加白?或是加上類似色?對比色?如何調出與電腦上一樣的顏色,是很大的挑戰,但同時又富含冒險的興奮感,學生在多一點、少一點的試驗中,慢慢邁向成功的經驗。透過這樣的調色歷程,學生經歷了色彩明度與彩度上的變化,也擴展了他們色彩的認知,這樣手作的活動,讓學生所獲得的療癒感與成就感是數位科技無法取代的真實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