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結合SDGs11.永續城鄉的概念,課程將生活美感從校園延伸至社區,學生運用色彩、比例與構成等綜合構面,提出「楊梅區公所地下道改造計畫書」,並製作立體模型。學生以設計師角色規劃社區共同設施,了解其功能並重新定義,提高社區使用率,從中展現關懷社區的行動力與實踐力。
任務表現一:
學生藉由自主學習,利用數位網路搜尋國內外公共設施改造案例,分析前後改造的樣貌,並分享美感元素。
任務表現二:
學習「對稱的古典美學」、「平衡的現代美學」、「格線」的概念,根據原理設計平面幾何圖樣。
任務表現三:
了解「比例」的概念,通過色彩探討空間氛圍,使用iPad練習配色比例,並運用到模擬空間中。
任務表現四:
利用假日場勘楊梅區公所地下道,二人一組以DFC行動方案討論設計方案。
任務表現五:
提案地下道改造計畫書。
任務表現六:
製作地下道小模型,實現改造方案的模擬立體圖。
美感預期成果
八年級的公民課教授社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由於楊梅區公所新建,周邊環境也進行了規劃設計,但縱貫路旁的地下道卻變成隨意塗鴉的通道,燈光昏暗且未常維護。
課程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透過地下道改造計畫讓學生參與社會行動,並透過自主學習與計畫提案,觀察並分析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繪製設計圖並製作微縮模型。
教師課後省思
在這次結合美感與社區改造的課程中,雖然運用DFC與ORID提供了學生清晰的思考架構,但是學生在實踐中仍然面臨幾個挑戰,首先是起點能力差異顯著,部分學生對於空間概念、幾何圖形的轉換以及模型製作經驗不足,以二人一組還是有可能會遇到兩個都是較不熟悉幾何概念的學生,導致整體進度受到一點點的影響,因此未來有類似的課程,會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課外的客製化課程。
其次,是模型材料的取得不易,也擔心學生對於材質的質感有錯誤的認知,這一項成了這堂課的限制條件,由老師事先選擇適合的材料,讓學生能發揮創意自由取用,最後是時間壓力的現實考驗,沒想到學生花最多時間的是地下道樓梯的組合,將來如果有機會在執行這個課程,會將模型製作的環節與步驟再更精細劃分,並改以圖像式的方式來講解,期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穫,並真正提升其公民行動參與和美感素養的實踐。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