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與執行立基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美的感受與認知,以「地方認同」縮短距離,使學生建立知識與自身的關聯;「自然環境」龍鑾尋鴨,由地方出發推展至整體;「師生共學」學無止盡,搭建舞台使學生展現所學。此三大核心理念為軸心,發展出台灣鳥類遊戲牌卡的特色課程。
鳥牌卡的緣起是結合本校素有的美術班校外參訪,與學校所在地恆春半島的自然環境,帶學生至龍鑾潭自然保留區觀賞野鳥。逐步發展成為109學年具體的課程實施樣態,教師首先印製《台灣野鳥圖鑑》,使學生依據圖文資料挑選個人的鳥類。接下來進入電腦教室,要求每生蒐集彙整資料以製作五頁簡報。搭建發表舞台,是每位學生在互評筆記的機制上能謹慎報告與聆聽。最後製作成以遊戲王卡排版形式的圖文並茂鳥類牌卡。為讓學生對於鳥類更有實體感,本課程於期中邀請在地養鷹人現身,讓學生能夠近距離欣賞,甚至稍微觸摸和餵食栗翅鷹。
整體課程最後聚焦一個班級,將牌卡印刷成每人一份30張,並裝入鐵盒,予以每位參與學生。並能融入學校行政會議,讓恆春半島各校來賓欣賞學生的精彩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以學校所在之恆春半島的鳥類為主軸,觀察自然配色的法則,以鳥類身上顏色分佈比例製作色票牌卡。希望將地方特色融入學科教育。恆春半島的自然瑰美、人文薈萃,三面海洋環抱,孕育了生命的殿堂。這片融合山的脈動與海的呼吸的溫暖國度,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不管是環境、植物、動物,甚或以自然、人文甚至藝術美感的角度切入,都可讓人有豐沛的詩境與生命思索。期待本校學子能不枉學習於此。
教師課後省思
本美感設計實驗課程設計理念意在形塑參與者地方感,著重將地方特色融入學科教育。核心理念在行動研究中逐步定調為「地方認同」、「自然環境」、「師生共學」三大主軸。地方認同,意指縮短知識與生活的距離,因著走入校園觀察色彩,邀請社區專家進入校園,是為有效。自然環境,意指本課程融入恆春半島龍鑾潭自然保留中心水鳥文化,在從地方推展到台灣全島。最後師生共學,是指搭建舞台使學生能有所展現,身為視覺藝術專長教師雖欲發展跨域美感設計課程,實則無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藉由網路資源,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儕成為競相效仿的對象,是為本課程執行實踐後身為教學者的感思。
- 01溫習鳥類色彩,介紹陸蟹
重溫上學期的色彩單元,以美的原理原則「反覆、漸層、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節奏、統一」。預告延續上學期鳥類牌卡設計,將進行陸蟹介紹。重要概念:自然界物體中存在的黃金比例。
- 02恆春半島陸蟹生存環境分析
邀請恆春半島陸蟹研究的專家學者參與,以陸蟹為載體,講述人與蟹,蟹與自然,蟹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 03鳥類陸蟹色彩卡牌參照
比照上學期鳥類生態,找出蟹類生態的上下游,注意色彩分類與功能的關係,修正鳥類牌卡出現的規則問題。
- 04半島桌遊地圖融入卡牌
設計半島桌遊地圖,將鳥類牌卡與蟹類牌卡置於生態環境中,比對並觀察「色彩」在半島桌遊中的關係,並在實際操中修正遊戲規則。
- 05發表與討論
分組討論分配策展工作,思考展品的陳設方式,開幕活動的流程,書寫主持講稿。結合本校美展,邀請家長共同欣賞整學年有關鳥類及陸蟹卡牌的學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