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讓學生去觀察周遭可見的事物,從中認識「看得到」與「看不到」的資訊,並探索「我知道」與「我不知道」的知識。
三民高中旁的金獅湖每年都是學校舉辦湖畔萬步走活動的地方,校園的廣闊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空間。然而,儘管環境豐富,學生對於生物的認識卻僅限於基本常見的物種。台灣的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但很多都只是匆匆一瞥,甚至許多正在消逝的物種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透過查閱資料並整理出物種的瀕危等級,學生不僅能意識到這些物種的存在,還能透過設計圖案展現它們的比例變化,讓學生意識到瀕危物種的滅絕危機,還能深入挖掘物種多樣性的魅力。通過手繪表現獨特的個人風格,最終再以單色描繪出物種比例美感,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能激勵他們對自然界的保護與關注。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觀察並意識到自然環境中的物種變化。
- 學生能善用網路資源,蒐集並整理相關資料。
- 學生能理解比例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運。
- 學生能設計具有比例美感與物種特色的圖案。
教師課後省思
- 色彩應用與課程延伸
原先課程規劃學生根據物種的色票選擇線條顏色,但受限於課程時間與重點聚焦於比例與構成,最終以代針筆創作。雖然提供了 10 種不同顏色的代針筆,但若能進一步安排作品後製步驟,讓學生透過數位工具或其他技法為線條選擇符合物種特徵的色彩,不僅能增加色彩應用能力,也能讓學生對色彩選擇與搭配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為未來課程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 提升作品資訊完整度
由於課程時間有限,作品的呈現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如果能在作品下方補充物種名稱與瀕危等級,將能更清楚地傳達物種資訊,達到觀者對物種特徵與保育概念的理解,使作品不僅具美感,更兼具教育意義。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