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當代文學家葉石濤(出身台南,1925~2008)曾經在《台南的古街名》一書中描述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來到府城,若要仔細體會台南風貌,一定得由大馬路轉到狹窄彎曲的巷弄裡逛逛。斑駁紅磚牆、精緻鐵花窗、冰涼的磨石地、凹凸質感的抿石子、充滿深度故事的花磚、溫暖手感的舊木窗;老建材彷彿時光隧道,充滿濃濃的懷舊感。本校創校64年,歷史悠久,校舍經歷數次重建與整修,不同時代的新舊建材組合在校園中處處可見,本次課程由校園環境出發,讓學生進行校園質感觀察,同時亦作質感採集紀錄。接著以生活中常見、材質多元的杯墊為對象,透過小組的思考討論,讓學生嘗試不同材質杯墊與杯具、餐墊、場合的搭配,考量是否合宜,實驗各種可能的美感。課程最後教師提供數種小石子、色塊水泥、灰水泥與白水泥粉等材質,讓學生思考杯墊應有哪些功能,而這些功能與材質間是否相關?讓學生進行杯墊創作,並進行發表。

美感預期成果

  1. 從自然界、生活中感受並發現質感的細微差異。
  2. 能夠發現質感構面的合宜性。
  3. 了解質感的主客觀意義並進行轉譯使用。
  4. 能夠將封面質感操作進行整理、分享並聆聽他人的質感使用原則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在製作封面的引起動機,一開始設定為聯絡簿,但學生對於聯絡簿有所排斥,因而再改成剪貼簿,未來可以思考從學生喜歡的、或常用的主題著手設計課程。
  2. 學生在自然質感與人工質感採集過程,學生對於質感真正由體驗到思考,很多學生反應第一次這麼細緻的摸各種材質,這個課程前半部的引導或許可以再深入與多樣性,讓學生從觸摸到觀察,累積質感經驗。
  3. 質感封面設計過程,必須提醒合宜的、簡單式的編排,讓學生了解質感呈現為主,而不是將設計佈滿整個封面,因此必須再加入單純的編排案例教學,可以適度融入構成的美感概念,讓兩個構面一起結合成課程,也是未來可之道。
  4. 修正之前的課程,以超輕黏土進行質感採集,然而,未再思考超輕黏土的質感收集,在後續的課程應用甚為可惜,未來可以再以超輕黏土的拓印進行課程延伸,或者進行全校公開展示,讓第一階段的學習可以相互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