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初始帶領學生至校園附近的「陳家古厝」與文化資產地點「五龍山代天府」進行社區走讀課程,從介紹國寶藝師潘麗水與觀 察臺灣鄉鎮常見的傳統文化色彩切入,再走至大寮市鎮街區,觀察街道建築與各式人造物,運用行動載具拍攝照片記錄街道建築的材質與色彩。分組討論分析街道建築對照文化資產的傳統文化色彩與材質固有色,製作街道與傳統文化色彩色票,引導學生運用合宜的比例概念,有計劃地使用主要色75%、輔助色20%、強調色5%的配色概念,運用Photoshop、 canva等app進行色彩與質感模擬,發展構成街道景觀。最後分組發表運用材質與配色策略後構成的街道景觀,相互觀摩彩度變低、 形狀變小後的美感表現,探索永續且合宜的社區發展可能性。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透過環境踏查,運用行動載具拍攝社區中的文化資產與傳統建築常見建築構件,並標出名稱。
- 融入A3 環境教育,讓學生透過實際的環境踏查,說出周遭環境在「景觀權」、「日照權」等相關議題上遇到的問題。
- 學生能透過觀察與色票製作活動,認識臺灣鄉鎮常見的傳統文化色彩並分析常見建築材質色彩與街道色彩。
- 學生能認識主要色、輔助色、強調色的配色技巧,理解建築色彩和材質運用也往往需要考慮SDGs永續發展的概念,考量人造物對環境與文化景觀的影響,重構合宜的街道景觀。
- 融入A18 戶外教育的概念,讓學生透過走出校園認識地方文化資產,以永續的角度提出社區街道景象重構計畫,嘗試讓地方有更好的發展。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 社區走讀範圍較大需時較長,需協調調課
由於社區走讀活動的範圍涵蓋了多個街區與傳統聚落,學生需要花費相當時間步行與觀察,加上需要停留進行拍攝與記錄,單一課堂時段往往不足以完成所有規劃。為了讓學生有完整的觀察經驗,本次與教務處課務組和其他科目老師溝通,運用彈性調課的方式,以2節課加上中午休息或早自修進行走讀,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探索。 - 學生對於傳統建築不熟悉,需更多時間協助其認識不同部件
由於多數學生成長於現代化都市環境,對於傳統建築的構造與美學特徵認識有限,甚至無法正確辨識懸魚、雀替、鳥踏等建築元素名稱與功能。不僅影響觀察記錄時的細緻度,也可能導致後續在色彩規劃或景觀設計時缺乏歷史與文化基礎。為了補足落差,走讀後利用投影片、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網站等資源,協助學生再次複習確認傳統建築的主要部件與特色。另外也在整理照片時,引導學生利用google地圖標出不同的傳統建築位置,對照google街景觀察未拍攝到的建築整體,進行虛實整合的社區傳統建築探訪。 - 在自由與景觀權的討論下,鼓勵學生發表見解以交互辯證色彩規劃思維
課堂中關於城市景觀的色彩規劃,牽涉到居民的自由選擇與整體街道協調之間的平衡。部分學生認為應保留住戶自由選擇外牆顏色的權利,而另一部分則主張應由社區或政府統一色彩,以維持美觀與一致性。教師將此分歧轉化為「政見發表」活動,讓學生分組蒐集資料、提出論點與訴求,並互相質詢。透過辯證過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公共空間色彩議題,也能意識到色彩規劃背後的社會、文化與心理影響,進而培養出更完整與務實的設計思維。 - 成果呈現引發「無彩色」與「保留傳統色」之間的討論
在最終作品發表時,其中一班的一組發生內部激烈討論,一派選擇採用極簡的無彩色設計,認為這樣可減少視覺干擾並更符合現代簡約美感;另一派則選擇保留傳統色彩,如符應傳統色的橘紅磁磚、藍綠色鐵窗等,認為這能延續地方文化記憶並形塑獨特性。這場意見分歧讓課堂延伸成設計哲學討論,學生透過互評了解不同策略的優缺點,教師則引導學生思考色彩的文化符號、情感意義與環境適應性,學生則能透過此歷程思辨不同城市脈絡下,何種色彩策略最能兼顧美感、文化與功能性。
(二)未來的教學規劃
- 邀請專業傳統建築講師進行導覽與實地教學
由於學生對傳統建築的構造與色彩意義不甚熟悉,未來課程可安排專業的傳統建築講師,帶領學生在社區或歷史街區中進行沉浸式導覽。講師可現場解說屋頂形式、樑柱結構、彩繪與材質選擇的文化背景,讓學生不僅「看」到建築,更能理解背後的歷史與工藝脈絡。透過現場觀察與互動問答,學生將對建築色彩的文化價值有更深體會,也有助於後續在數位創作與色彩規劃時,能更貼近在地文化脈絡進行設計。 - 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合作開設專題講座
文史工作者熟知地方發展脈絡與故事,能將街區色彩與城市變遷、社會文化相互關聯的面向,轉化為生動的案例分享。未來課程可安排講座或對談,讓學生聽到不同世代、不同立場對於城市景觀色彩與形象塑造的觀點。此舉不僅補足書本知識的不足,也能引導學生在設計時兼顧文化傳承與現代需求。透過講者的分享,學生能更全面理解色彩不只是美感選擇,更是一種文化與記憶的載體。 - 將課程延伸至色彩與城市意象、文化形塑的深度討論
在色彩美感訓練之外,未來可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色彩與城市意象、文化形塑之間的關係。例如分析不同城市如何透過色彩塑造形象(如京都的低彩度街景、布魯日的彩色立面),再回到在地案例比較與反思。課堂可設計辯論或情境模擬,讓學生分別站在保留傳統色彩、全面統一色系、或融合新舊色彩的不同立場,交互辯證出各種可能的景觀策略。這將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與設計決策能力。 - 增加跨領域的數位與創作應用環節
基於現有的繪圖軟體與 AI 生成應用,未來可嘗試結合 AR 或 VR 技術,讓學生模擬在不同色彩策略下的街景變化效果。透過虛擬實境,學生能更直觀地觀察彩度變化、色塊比例調整,對整體景觀氛圍的影響。此舉不僅提升學習的沉浸感,也能讓學生在實驗中快速比較不同方案的優缺點,進一步思考永續與合宜的社區色彩規劃,讓課程成果更具實務參考價值。
(三)課程推廣之參考
- 跨領域協調與課程時程安排
此類結合社區走讀、色彩規劃與文化探討的課程,常涉及戶外導覽與跨科合作,因此需事先與各科教師協調時程,避免與其他課程衝突。社區走讀範圍若較大,須提前規劃動線與休息時間,並預留緩衝,確保學生有足夠精力參與後續討論與創作。亦可分段進行,例如先分組完成部分觀察與拍攝,再回校整理資料,減少戶外時間壓力。 - 學生背景知識補足與導入策略
由於多數學生對傳統建築結構、色彩來源及歷史背景相對陌生,在改造課程前建議加入前導學習,如提供圖解教材、關鍵部件照片或虛擬導覽影片,幫助學生建立基礎認知。若能邀請傳統建築師或文史工作者進行現地導覽,學生在後續配色與設計階段將更具文化理解與創作信心,美感實作成果也能夠更具文化底蘊。 - 引導深入的公共議題辯證
後續推廣課程可保留討論與辯論環節,讓學生在「景觀美感」與「個人自由」間進行價值觀交互辯證。不僅促進批判性思考,也能讓學生理解城市色彩規劃牽涉的多方利害關係。討論中可引入國內外案例,協助學生比較不同文化對色彩的管理方式,進一步形成符合在地文化的色彩策略構想。 - 成果呈現與後續應用延伸
成果發表除了本次班級內的小組報告,也可嘗試延伸成與社區合作,將學生設計的街道配色方案轉化為小型展覽或線上展示平台,讓居民與公部門參與評議。透過公開交流,不僅讓學生作品有實際回饋,也能激發社區對色彩美學與文化保存的關注,真正讓學生體驗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