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從台灣美術史藝術家黃土水的創作理念汲取美的啟發,分析其形式、質感和意象,提出:人們該如何保有獨特的主體性?本課程預期透過台灣藝術家生命的探索,介紹人類世時代下,雕塑的形象語言,應用 iPad App:Sculptura 雕塑建模應用程式,在虛擬空間中進行雕塑創作,運算形狀和細節,輔助人臉辨識攝影、明度及判讀景深影響淺浮雕雕塑的可能性。此外,運用油土雕塑作為一種學習之環保材料,嘗試美感體驗中的質感表現力。求學的階段身處龍潭,對於環境及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從自我出發「美感X生命教育X海洋」的探索並捏塑立體影像的形式:藉此灰階色相、明度、漸層、對比、比例;淺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質感、比例、油土結構、平衡、對稱,期待學生能呈現與保護環境感知、社會關懷與自我對話的情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a.生命教育核心目標:自我理解、環境的觀察、攝影紀錄。
b.影像構圖的形式:漸層、對比、韻律。
c.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比例、平衡、對稱。
d.體驗雕塑立體建構,學習複製與翻模之技法,感受油土材質的觸覺,冷、暖、硬、滑、粗糙等特性,掌握立體造型的表現力。參與者將對油土雕塑的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並能夠將此應用於自己的創作中。
e.學生思考探索的歷程,透過分享、觀摩討論,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美意識。提升參與者對海洋保護、生命尊重和性別平等的認識,培養其相應的價值觀。
f.設立評分基準美感評量方式:採實作評量、動態評量、真實評量、檔案評量等方式進行,以呈現學生多元的學習表現。

美感目標   高分組       低分組
探索與表現  知道、察覺     未知、意願低落
實踐與應用  操作執行仔細    待加強
質感創造   多樣表現材質特性  單一質感探索
比例觀察   比例的心理反應   未符合比例狀態
(大小遠近形狀)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的教學觀察中,深刻感受到學生在探索台灣藝術家黃土水創作理念的過程中,對於形式、質感和意象的理解逐漸深入。學習如何分析黃土水作品中的雕塑語言,透過反思在創作中保有獨特的主體性。課程的設計從藝術家的生命歷程出發,讓學生關注雕塑本身,還能關注藝術創作背後的深層意義。此外,學生透過 iPad 的 Sculptura 應用程式,進行虛擬雕塑創作,在數位空間中精確運算形狀、細節以及人臉辨識等技術,觀察明度、景深等因素對淺浮雕雕塑的影響。虛擬創作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現代雕塑語言的理解,拓展創作的技術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