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架構:
課程分為三個部分,以三組關鍵詞彙貫穿整個單元。
第一部分的關鍵詞彙是「感受與理解」,課程主軸在光線的空間感受。光線不具實體,對國中生而言難以覺察,從觀察物件的陰影變化感受光線的存在,把課程聚焦在光影變化。
第二部分的關鍵詞彙是「描述與分析」,同學蒐集最有感的空間,具體描述光線的狀態,並依據所描述的內容歸納燈光設計的四種參數。
第三部分的關鍵詞彙為「再現與詮釋」,同學討論並分工製作「生命中最想停留的時刻」場景,調整各項參數再現光影,以具體或者是概念性的方式詮釋光線氛圍的生活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 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學生能整合美感與科技知識,將科學原理應用於藝術創作,並以科技方法呈現美感體驗。
- 提升觀察與分析能力:學生能敏銳觀察光影、色彩等現象,並運用科學知識分析其成因及應用。
- 強化實作與問題解決能力: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實際製作微縮場景,並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 啟發創造力與想像力:學生能透過藝術創作和科技應用,展現個人創意,並探索美感與科技的可能。
- 促進團隊合作與溝通表達:學生能與組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專題製作,並清晰地表達創作理念和過程。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學困難部分:
1.部分學生對電路原理理解困難。
‧將抽象的電路原理轉化為具體的模型或圖像,例如用水流比喻電流,用高度比喻電壓。
‧請理解較快的學生協助其他學生學習。
‧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理解電路原理。
2.部分學生在微縮場景製作中缺乏耐心和細心,作品完成度不高。
‧強調過程的重要性,而非只注重結果,引導學生享受創作的樂趣。
‧將複雜的製作步驟分解成更小、易於完成的任務。
‧提供範例作品,讓學生學習觀摩,並建立作品評量標準,讓學生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3.分組學習時部分小組合作學習效率低,存在分工不均或溝通不良的情況。
‧設計明確的小組任務和角色分工,確保每個組員都有貢獻。
‧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小組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小組抽選報告人員,提升合作效率。
二、未來教學規劃可行方向:
1.深化課程內容: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更多進階的知識和技能。
2.多元化教學活動:設計更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例如參觀科教館、邀請藝術家或科技工作者進行講座等。
3.融入跨學科元素:將課程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如歷史、地理、文學等,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綜合素養。
4.發展校本課程:結合學校特色和學生需求,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美感與科技課程。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