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設計的開始來自於生活的各種細微觀察,讓學生學習逐步放大自我的感官,將過去習以為常或容易忽略的事物,透過反覆推敲、思索以及整理讓創意產生。因此透過繪本引導學生去理解創作者在故事當中對於光的詮釋,並且進行大量的實驗與討論展開光的旅程。尋找對光的折射、反射等各種回收材料作為光的質感;理解各種中介質對光所產生的聚光與散光;光的顏色對空間使用者的影響,並使用紙張的特性來展現光對空間的想像。最後以「家」為主題,帶入難民議題情感設計,讓學生轉化其對「家」的想像在光與空間模型當中。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習探索與感受抽象的創作概念以及表達難以言傳的自我感覺。
- 培養學生的空間創意與詮釋光線的用法。
- 理解與探索不同材質對光的表現所產生的各種質感。
教師課後省思
整個過程其實都非常實驗性質,很仰賴學生的主動探究與發現,老師的角色比較像是順水推舟,以他們當下遇到的狀況給予鼓勵和延伸的空間,彼此之間互相鼓勵和讚美,整個學習氣氛是非常友善舒服的。中間有關於創作光牆的視覺實驗,似乎可以與未來新媒體藝術科技等做結合。比如能夠與生活科技老師一起研究感測器或是讓學生可以試著製作出一些跟互動有關的作品,相信也會是有趣的課程。目前的課程只有讓學生簡單的加上背景音樂,陳設在校園角落,這其實也幫助學生延展體驗實際的校園空間,活動是投影機的幫助之下,也讓整個流程運轉的非常順利,期待未來能繼續延伸到不同議題的討論,讓學生的學習刺激擁有更多元的發展。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