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現代人在工作上講究時間效率、在空間上講求最大運用,使到人對環境美感的覺察變得虛弱無力。廣告看板高掛遮住了室內對外的窗戶,光不再進來,影也無法形成。本課程希望學生藉由教室裡的微型光影構成探索,意識到生活中處處存在光影美感,希望學生打開心靈去看見。本課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簡報帶入基本觀念,讓學生了解「當兩個物件擺在一起,就會產生構成的問題」。接著以建築空間裡的光影設計帶入光影構成在生活上的美感表現。第二階段提供不同的材料物品,分次嘗試從物品本身的造型、材料屬性、物件配置及光源的角度與距離等,來探索光和影的關係。第三階段,老師將帶領學生到操場用身體做影子構成,和陽光玩遊戲。最後總結生活中的光影美感,期望學生日後願意在生活中預留一點物理空間與心理時間,把光影帶入生活,讓美感發生在光影變化的瞬時間!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覺察生活中光影變化之美感。
  2. 願意從美感的角度營造生活中光影美感的氛圍。
  3. 能注意到建築與景觀設計中光影美感之營造。
  4. 能意識到美感涵養的公民責任,願意享受及維護這樣的美好環境。

教師課後省思

我想嘗試打開學生本來就有的生活美感覺察力。例如小孩會和光影共舞,但長大了卻不會,要等到很老很老了,才會靜下來看到光影的豐富與孤獨。當然,攝影師會,因為他們總能看到光影在人身上或物身上的美妙;建築師會,因為他們知道建築是光的容器,光是體驗空間的靈魂;室內設計師會,因為光就是佈置的元素,環境中用什麼形式擁有光,是他們的專業所在。

然而,「光」雖然每天都看得到,但它是抽象的、是會變動的。時而存在,時而飄移,捉摸不定。要讓學生看到「光」,我想,應該先讓學生看到「影」。因為「影」為「光」被「物」的遮蔽所形成。「光」和「影」,前者偏向質地,後者偏向構成。物的質感常被它的形狀及色彩所混淆,更別說捉著摸不定的「光」還得依附在空間及物質材料上。因此,在思緒不斷搖擺的情況下,雖然一開始寫計畫時是想做「光的構成」,但後來發現以「剪影」為開始的「影子構成」練習,更符合學生能理解的範圍。因為「剪影」有「形」,可捉摸、可排列、可組合。

在安排物件進行第一階段操作練習時,意外在一場美感社群研習中看到竹皮編織,它所形成的影子非常具有可塑性,而且它的物件形態是扁平的,所創造出來的影子邊界平整,就像「圖案」,很好掌握。但實際執行時,仍有一些缺點。雖然部份學生找到一些有趣的樣式,但大部份同學仍在編織本身繞圈圈,無法大膽嘗試。或許我應該設定一些題目或條件,例如「柵欄」、「方格」、「菱形」、「圓形」、「不規則形」等題目,讓學生逐步達成造型實驗的目的。

第二階段練習加入更多物件元素,但維持每組使用多個相同形態的物件,例如10把剪刀、20片積木、10個紙片小人等。這些物件的共同特徵是有較固定清楚的輪廓,使其維持「剪影」的特色,但它們可以疊堆、組合甚至可以裁剪出不同的樣貌,再透過光源角度及遠近,創造出更豐富的構成效果。
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以「可剪、可曲、可摺的紙張」最難被駕馭,因為紙張必須被「加工」。學生對於一張扁平的紙張如何快速加工到立體,似乎需要更多的提示。而且學生很容易混淆,以為要把紙張「剪或摺成現實生活物件的樣貌」,才拿到光影下拍照。未來再執行這個課程時,我會把紙張移出媒材行列,或單獨施作,讓紙張的光影創作變成另外一個獨立的課程。

第三階段光影構成練習是希望學生主動帶家裡的生活物品進行光影探索,讓探索物件更豐富多樣,避免只是由老師提供物件,限縮了光影美感探索範圍。這個階段是從原來不具透光度的「剪影」,逐步來到因透光度不同而產生不同光影美感的探索。另外,也包含了光影意境上的表現。畢竟光影之所以迷人,正是它所產生的意境。而這個層次才是連結光影美感與生活最重要的關鍵,也是最難說明的環節。

第四階段利用肢體創作光影構成,其實是想把前面的影子構成練習帶到現實生活中,學生是否拍到漂亮的照片不是重點。因為「與陽光玩遊戲」本身就該是不經意的發現或是某個動態中的一瞥。很刻意的「練習」反而變成了「作業」。

在整個課程執行的過程中,學生創作了很棒的光影體驗,如果有學生驚呼一聲「好美哦」,這樣我就覺得值得了。但是為了留下學習紀錄,學生必須利用「攝影」這個媒材紀錄下「美感體驗的證明」。而學生攝影技巧的成熟與否,恰恰影響光影美感的再現。也就是說,如果現場的光影美感很棒,卻有可能會因為學生的攝影技巧不好,使拍出來的照片變得不美。就這點來說,真的很吊詭啊!明明現場的感受是好的,拍出來的照片卻不好。雖然有一些些的可惜,但它仍然是個好的開始,過程中的那些缺點,未來一定會再改進!我期待學生經過這個課程之後,對光影的美感有更多的注意和體悟,那也算是達到課程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