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漳和羽球館,這座擁有許多老師、學生、家長和社區民眾共同記憶的場館即將改建。本課程為了將這份記憶保存下來,希望能將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製作成實用的燈具,讓這份記憶可以永存現光明。
燈座和支架的部分可以結合不同質感的組合融入,搭配不同的造形構成,展現出環保永續概念,又兼具美感的形態展現,將環境教育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核心目標中-12責任消費與生產等目標,引導學生瞭解並運用循環設計理念來製作燈具,以達到環境永續實踐結合美感應用於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 1.觀察瞭解周遭環境場館媒材的特性,能發揮多樣化的思考力,將不用的廢棄材料回收再利用,運用合宜的美感判斷完成作品,運用在生活中樂於與他人分享美感成果。
- 能瞭解環境教育的重要,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核心目標中-12責任消費與生產等目標,循環設計運用在藝術創作和綠色設計上的方式,來達到永續實踐生活的目的。
- 能學習到多樣化的設計思考,美感構面綜合運用轉化成為實用的生活美感設計,讓藝術更貼近生活。
- 融入資訊與其他跨領域課程,讓學生瞭解生活上的許多實用物品設計,都結合了不同領域的元素所生產出來的,從生活出發,結合藝術美感,培養的多元學習創造能力與素養。
- 分組合作學習,除促進人際關係的建立外,也可學習到彼此不同的優點,讓學習者可以達到加乘的學習效果。
教師課後省思
- 課堂3—學生挑戰做燈罩支架結構綑綁練習時,學生運用竹子有彈性特性,做一個底部結構扣住燈罩支撐架,非常有創意,之後便引導學生以此方式製作,讓燈罩可以變成活動式,可取下再裝上。
- 課堂9—灌水泥底座,老師引導學生使用羽毛球上的羽毛與羽球館廁所壁面上的馬賽克小磁磚進行構成運用,學生比較不用花時間處理材料問題,較能專注在底座表面的構成思考。
- 此課程分組人數應以3-4人較合適,因學生有此回饋反映,上課觀察也是如此。因本課程要畫光影故事圖稿、做燈罩支架結構、將光影圖像熱轉印在棉布上然後裱至燈罩結構上、灌水泥等,人數多較適合分工製作。
- 學生比較不熟悉用束線帶固定竹棒來製作燈罩支架,容易造成結構不夠穩固和歪斜情況,必須經過多次練習才能掌握,但時間相對的會耗費較多。所以可搭配橡皮筋綑綁部分結構,再用束線帶固定好,之後再逐一移除橡皮筋,可減少時間與失敗率,造形比例也比較容易精準掌握。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