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南北館市場是宜蘭舊城人們生活重要的地方, 雖然生活在舊城內外,但昔日街景與產業已非,舊城裡的各項傳統工藝仍保存著前輩的智慧,故希望透過質感體驗,讓學生認識市場裡的的各行各業外,也能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及美感。
以美感中的「質感」為構面,介紹市場裡的各行各業,如:菜刀(金屬鋁)、榻榻米(稻草)、棉被(棉花)、草藥店(植物纖維)、金紙店(紙)、布店(布料)……的各式材質為探索範圍。藉由這些材料編織成質感卡,將金屬片、校園草藥植物、棉花、紙張、布料等不同質感做編織,讓學生感受不同質感所呈現出來的感覺。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南北館市場各式材質物件(木、金屬、草藥、棉花……)
  • 美感技術
  1. 編織(梭織)基本方法
  • 美感概念
  1. 質感––觸覺感受
  2. 記憶質感
  3. 反覆排列
  • 其他美感目標
  1. 跨域合作~在地文化探索,學校與社區資源連結,市場文化節活動展出

教師課後省思

  1. 這是第二次進行這個市場設計課程。我試著更完整讓學生從設計師角度去學習一件美感能改變生活的練習。去採訪店家時讓學生聚焦幾個核心問題,能問到需要設計的故事與素材,觀察店家擺設與色彩,產品與燈光,找到代表的物件,做為質感選物盒的發想。跟上一屆課程一樣在那之前給學生看迪化街幾家老店翻新文創設計的包裝與空間改造,也介紹台北、新竹等地市場改造案成功與失敗的範例,讓學生思考改變市場不是變美而已,裡面有很多因素考量。質感的範圍從實體物件的視覺及觸感出發,進而轉換成在選物盒設計上的顏色與材質選擇,提升抽象質感感受,希望帶給學生學習設計後美感的差異。
  2. 這次利用了在111-1美感工作坊中,都市酵母團隊帶領大家學習的色彩配件與質感整理的練習,也讓學生練習在幫賣店選物過程中,要學習思考的條件。透過學生的回饋,大多是從色彩出發,再來才是物件的選項,另外因為學生沒有太多經驗,以及攜帶的物件種類較少,多半還是由老師先準備一些多樣化的物品,讓學生可以有多一點比較。
  3. 這次選物盒也較上屆多了6間店,一共是12間店面的採訪。課程設計也由 LOGO 轉換到對於店家產品設計盒的概念,分工完成了封面設計、圖文資料設計以及盒內擺物的安排。其實是蠻龐大且具備挑戰的課程,能在10 – 11堂內完成十分不容易,但是可以多元分工覺得還是很值得。
  4. 這次課程師生收穫都很多,當學生一群又一群踏入傳統市場時,很多人先是一驚,但也讚賞說,的確要讓學生認識宜蘭的傳統市場那是宜蘭人的生活樣貌體現,在學生回饋的心得中,我也能感受到很多孩子對這次課程印象深刻尤其對採訪都很喜歡,也都能提出一些具體看法,我相信,這樣的課程一定會帶給他們很棒的回憶,也希望能相互刺激市場的活絡,讓大家對自己家鄉的文化及生活更加珍惜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