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校高一校本課程為「設計思考:想望的校園」,以『和平』校園為發想基礎,透過設計思考五步驟練習「探索、思考與解決和平人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選修課透過觀察力、感受力、基本描繪與美感課程,進行校園社區附近義芳居古蹟社區踏查後藝術創作。 繁華熱鬧的臺北市山邊,有一條舊巷--基隆路三段155巷,這裡有早期的山邊聚落巷道,部分房舍已經翻新,還有一些屋宇十分破舊,巷口的舊大樓是「空軍芳蘭山退舍」,是這個巷子最高的建築物,目前還住著一些高齡的榮民、榮眷,經過這裡,總是可以看到這些長輩的身影。這條看似簡陋的舊巷,卻有兩處古蹟座落其間--「芳蘭大厝」與「義芳居」。 帶領學生重返嘉慶十一年(1806年)所建造「芳蘭大厝」,與清光緒二年(1876年)義芳居古厝。觀看先賢如何運用各種方式解決住屋問題,一方面印證校本設計思考,一方面實地踏查,寫生感受當下的風、蟲鳴鳥叫、鳥語花香與大學校園的人文采風。返校後經過個人沉澱,擷取人文與自然菁華,簡化造型創作;教師將以日本、台灣水溝蓋設計、各地旅遊戳章等引導學生運用比例與構成美感,製作黑白手繪設計圖。另外透過與想像行瑠公圳芳蘭線街道家具設計。 本課程協助學生將手繪轉數位製作,結合MAKER精神,運用自由軟體與線上轉檔等,使用雷射切割機完成最後作品產出,陪伴學生由理解、身歷其境採集踏查、收集資料結合個人感受轉化創作,利用現代科技精緻產出完整作品的高中藝術學習與創作最後一哩路。 (因疫情關係,原定台大校園瑠公圳踏查,改為校園社區 芳蘭大厝與義芳居踏查)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以設計思考角度,加強生活中各類藝術型態的觀察與探索能力,從觀察和欣賞中獲得美感經驗,進而思考設計與美學之間的關係。

  1. 人孔蓋:由日本、台灣的台中、豐原、大稻埕水溝蓋設計中學習,除了講究美學外,更要著重如何融合在地元素、與地方特色連結、人文活動思考、從「最貼近土地視角,從人孔蓋看世界」
  2. 捷運車站專屬紀念章戳--由學生日常交通捷運,其章戳設計如何擷取各地特點、簡化造型,運用設計傳遞訊息。
  • 美感技術

因本校為普通型社區高中,課程仍由手繪設計入手,運用自由軟體修圖,線上轉向量檔再匯入雷切軟體RDWorks進行精緻後作,免除學生受限於電腦繪圖軟體的學習與侷限,仍能完成較細緻作品,可以有學習上的成就感。

  • 美感概念

學生需先理解環境的人文與自然歷史,再透過現場觀察感受,擷取與轉化造型。精簡後的數個造型,需運用黑白大小面積比例,透過構成安排彼此關係,達到視覺美感,傳遞創作者訊息。

  • 其他美感目標

結合高一「校本課程設計思考-想望的校園」,繼探索校園之後,下學期拓展鄰近社區,進行瑠公圳大安支線踏查, 透過對土地與歷史的理解,以此為靈感還原家鄉美好日常,共同創造公民城市的新美學。

教師課後省思

因應疫情,原先設定要進入台大校園的瑠公圳 舊址,只能更改到戶外開放性的義芳居和芳蘭大厝。而原先只能遠距觀察的古厝民居,恰巧碰到芳蘭大厝與義芳居住民,同學良好表現與屋主互動下,得以進入古厝,近距離觀察和聆聽兩屋的故事。原先燜熱天氣造成煩躁心情也被感動取而代之。同學的戳章與街道設計中也帶入更多情感。生冷網路資料也重新被注入人與人連結的溫度了。